跑到营口就能摆脱东野?刘玉章的经历说明,这只是廖耀湘的妄想
发布日期:2025-11-22 17:25 点击次数:114
1948年10月,锦州刚丢,东北野战军的枪口就快对准廖耀湘的十万大军了。
这时候廖耀湘脑子就一个念头往营口跑,他觉得那地方能靠海逃生,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可他不知道,有个叫刘玉章的人,已经提前一步冲到营口,还把那儿的“坑”全踩了一遍。
廖耀湘的“逃跑执念”:营口是救命稻草?刘玉章先跑一步探路
其实廖耀湘想往营口跑,不是临时起意。
早在9月锦州刚打起来的时候,他就跟上司卫立煌提过,别管锦州了,带着主力去营口,背靠大海进可攻退可守,实在不行还能坐船跑。
结果卫立煌一句话就顶回去了:“出了沈阳,你还能回来?”这事就搁下了。
后来蒋介石亲自飞沈阳督战,逼着廖耀湘当“西进兵团”司令,去救锦州。
廖耀湘嘴上喊得比谁都响,行动上却在新立屯、彰武那一带磨磨蹭蹭,足足待了五天。
他自己说这是“让锦州多吸共军几天血”,明眼人都看出来了,他就是不想去锦州送死,还在等往营口跑的机会。
锦州丢得太快了,31个小时就没了,廖耀湘这下真慌了回沈阳就是慢慢等死,去锦西就是送人头,只剩营口一条路。
可他还在犹豫的时候,第52军军长刘玉章已经动了。
10月21号,刘玉章打着“策应南线”的旗号,带两万多人从新民轻装往营口冲。
那时候东野主力都在黑山拦廖耀湘,没人顾得上他,23号就冲进营口了。
刘玉章一占营口就给卫立煌发电报,说“海口控制住了,粮弹有救,赶紧派船来”。
消息传到廖耀湘那儿,他眼睛都亮了,赶紧给蒋介石发电,说“我要是赶紧南下跟52军汇合,十万精锐就能保住”。
本来想,刘玉章这步棋走对了,可后来才发现,这只是个开头,后面的坑才真要命。
营口的“死亡陷阱”:河港装不下2万人,抢船都能打起来
刘玉章站在辽河码头的时候,估计没仔细琢磨营口这地方到底能不能用。
都说营口是“东北第二大港”,可没人提它是个河港,不是海港。
辽河入海口那航道又窄,潮差还大,门口还有厚厚的拦门沙,五千吨以上的船根本进不来,来了也得等潮水,特别麻烦。
他占营口那天,港里就俩千吨级的商船,还有一艘破军舰。
刘玉章赶紧催葫芦岛的船团过来,结果那边回话说,海军正忙着运锦西、秦皇岛的物资,一周内没船能调过来。
这一下就卡壳了,两万多人总不能漂在海上走吧?
没辙,刘玉章只能让手下抢船。
10月24号到28号那几天,营口港里乱成一锅粥士兵们拆老百姓的船,拆码头的仓库,就为了多凑点能装人的东西。
船不够,矛盾就来了,有人为了抢个上船的位置,直接拔枪对着自己人。
还有个副师长,挤来挤去没站稳,掉辽河里淹死了。
后来刘玉章在回忆录里写“占港易,用港难;有海无船,仍是绝地”,这话真没掺假,这哪是逃生港啊,分明是个死亡陷阱。
东野3小时破营口:廖耀湘的“如果”,从一开始就是黄粱梦
刘玉章这边忙着抢船内讧,东北野战军已经盯上营口了。
10月28号,廖耀湘的兵团在辽西被围歼得差不多了,林彪立刻让七纵、九纵还有独立2师掉头往南赶,昼夜跑了140里地,10月30号天亮就把营口团团围住了。
31号下午3点,九纵25师带着炮火冲破了营口的城防;5点,七纵21师就占了码头;7点,最后一艘运兵船“宜兰号”被野炮击中,着了火,上千个士兵跟着船沉了。
前后就3个小时,刘玉章的两万人差不多没了一万三千人被打死,四千人被俘,他自己带着不到五千人坐小艇跑了,路上还被岸炮轰了一顿,最后到葫芦岛的时候,就剩三千多人。
后来廖耀湘被俘,在战犯管理所里还总问:“我要是早两天放弃黑山,直接冲营口,能不能活下来?”搞不清他怎么还没明白,就算他早去48小时,也逃不掉。
先不说营口那点运力,十万大军加装备,得运半个月以上;东野就算没军舰,用岸炮也能把航道封死;再说他那部队,带着重炮坦克,一天最多走30里,根本抢不到时间;还有士气,黑山战役的时候,部队之间互相推责任,真到了营口,还不是照样抢船内讧?
其实这事儿往深了说,不是营口能不能逃的问题,是国民党在东北已经烂透了。
蒋介石、卫立煌、廖耀湘三个人三条心,一会儿要守,一会儿要退,一会儿要反击,最后啥也没干成。
情报也差得离谱,东野十多万人往南调动,国民党空军愣是没看见,廖耀湘到被俘还以为“共军主力在锦州城外休息”。
后勤更别说了,美国援助的炮弹,运一圈得四周,前线一天用三百发,后方只能供八十发;东野那边,打完就捡敌人的装备,根本不缺弹。
还有老百姓,都帮着东野拆桥破路,国军在东北跟瞎了一样。
1948年11月2号,营口解放的汽笛声跟辽河的潮声混在一起,廖耀湘的“南逃梦”算彻底碎了。
同一天,沈阳也解放了,东北全拿下来了。
刘玉章虽说带着残兵跑了,可52军已经不成建制,后来在上海又被三野打惨了,最后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成了“海上孤军”。
廖耀湘后来写了本《辽西兵燹记》,结尾还在问“早到营口会怎么样”。
其实历史早给了答案:就算到了营口,也跑不过东野;就算有船,也载不动一个快垮台的政权。
“营口计划”从来不是什么救命稻草,就是廖耀湘最后一场黄粱梦,而刘玉章在营口的遭遇,不过是提前给这场梦敲了丧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