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崛起之路:具备中国式奇迹潜力,能否成就“东方第二条巨龙”?
发布日期:2025-10-10 16:26 点击次数:181
最近,在中美这盘越下越大的棋局里,总有一些西方学者爱念叨一个剧本:说中国的崛起,是当年美国赏的一口饭,是产业转移的“馈赠”。顺着这个思路,他们又把目光投向了南边,拍着胸脯给世界画了一张大饼:十年之内,印度,就是“第二个中国”。
听听他们的逻辑:印度手里也攥着一把“人口红利”的王炸,这要是跟美国的消费市场一结合,那简直就是天雷勾地火,想不暴富都难。他们不仅是这么说的,华盛顿也确实在这么干,琢磨着把产业链从咱们这儿挪窝,塞给越南、印度,想再玩一次“资本造神”的戏码。
可问题是,现实世界,真能听他们这帮编剧的吗?印度抄个作业,就能轻松粘贴成下一个世界工厂?恐怕他们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他们分析来分析去,唯独漏了最关键的一点:今天的印度,压根就不是昨天的中国。我们能走到今天,靠的可不只是人多。
光有人头可不够
“人口红利”这个词,都快被西方念包浆了。但他们似乎忘了,“红利”的前提是人得能变成“人才”。印度的人口数量确实反超了我们,成了世界第一。但这庞大的数字背后,质量却让人捏一把汗。
有个数据特别扎心,印度的文盲率接近两成,有些地方的统计甚至更高。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上亿人可能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顺溜,你还指望他们去看懂复杂的生产图纸,去操作精密的自动化产线?这已经不是能不能造高精尖产品的问题了,而是连当个合格的流水线工人都费劲。
回头看看我们,在改革开放推开大门之前,几十年的扫盲运动和义务教育,早就为国家储备了一支庞大且有纪律的劳动大军。这股力量,才是后来推动国家机器轰鸣向前的燃料,这才是“人口红利”的真正打开方式。
更要命的是心态。很多去过印度办厂的朋友都吐槽,当地工人的那种“躺平”文化,和我们骨子里“爱拼才会赢”的劲头简直是两个世界。消极怠工是家常便饭,你再多的资本砸进去,也填不满效率低下的无底洞。
神仙也拧不动的绳
如果说人的素质是软件,那印度的社会结构就是个硬伤。我们老开玩笑说印度是个“散装国家”,这可不是瞎说,而是对它内部撕裂现状最形象的比喻。
那套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就像无数道看不见的墙,把整个社会切得七零八落。顶层的婆罗门含着金汤匙,掌控着一切;而底层的“达利特”,却世世代代在泥潭里挣扎,连基本的尊严都是奢望。
经济发展靠的是什么?是所有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都想把日子过得更好。可你让那些从出生就被打上“不可接触者”烙印的人,怎么去为国家崛起而奋斗?当一个社会的大多数底层连希望都看不到时,凝聚力又从何谈起?
一个拧不成一股绳的国家,就像一盘散沙,别说狂风了,稍微有点风吹草动自己就散了。这种根子上的内耗,是任何外部资本都救不了的。
时代这趟车不等谁
就算我们退一万步,假设印度一夜之间解决了所有内部矛盾,它要面对的外部世界,也早就换了人间。当年我们崛起时,赶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候。那会儿的美国,正热衷于“去工业化”,主动把生产线往外搬,我们正好稳稳地接住了这波泼天的富贵。
那时候,全球制造业的竞争远没有今天这么惨烈,给了我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发育。可现在印度面对的是什么?是一个已经点满了全产业链技能树、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它想成为“第二个中国”,就得先在擂台上把我们打趴下,这难度系数有多大,可想而知。
更何况,美国的算盘也变了。如今的白宫,天天喊着“制造业回流”,自己都下场抢饭碗了,成了印度的潜在竞争对手。旁边还有越南这些东南亚小老虎虎视眈眈,都在分食那点可怜的产业转移蛋糕。留给印度的机会,远比想象中要窄得多。
笔者以为
说到印度的营商环境,那简直是外资的噩梦。我们当年为了招商引资,是掏出了真金白银的诚意。印度呢?是掏出了明晃晃的镰刀。从我们的小米、vivo,到美国的福特、可口可乐,几乎没几个能囫囵着出来的。有人开玩笑说,去印度投资,能不亏钱跑路都算是祖坟冒青烟了。
在这样一个说翻脸就翻脸的地方,资本家又不傻,谁会真心实意地把身家性命押上去?华盛顿想扶持印度是真,可资本是用脚投票的,它们只会流向最安全、最能赚钱的地方。
说白了,西方世界里那些“捧印吹”,更多是想找个棋子来恶心我们,给我们的发展道路添堵。而印度自己,似乎也乐于沉浸在这种“大国崛起”的迷梦里,却忘了自己连最基本的战略自主都做不到。它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大国博弈的脸色,这样一条路,注定走不远,更不可能复制我们独立自主的奇迹。
联合国曾有个预测,到2030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值将占到全球的45%。这意味着,我们将以一己之力,比肩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这不是吹牛,而是基于现实的冷静判断。所以,印度想成为“第二个中国”?还是先踏踏实实地把自家的地扫干净,把基础的功课补上吧。活在别人画的大饼里,是永远填不饱肚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