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限制消费背后的难题:为何万达越卖越亏?
发布日期:2025-10-10 13:23 点击次数:184
前段时间,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还有法定代表人王健林被限制了高消费。案件进展里提到,之前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等公司被强制执行了1.86亿。
一方面是被强制执行,另一方面又在卖资产,搞不清楚万达到底是真缺钱还是在装穷呢?
租金活水与债务冰山
万达的现金流结构,从本质上看就有点不太平衡。万达广场可以说是它的“摇钱树”,没错,但这个“摇钱树”的产出速度却是线性的,甚至还挺慢的。
你要我算一笔账哈,据估摸,全国的万达广场一年能赚到567亿元的租金,听上去确实挺吓人的。不过把这个数字摊到今年上半年,差不多就是145亿元。
这些收入是按月、按季度,一点一滴收回来的,就像一股稳稳流淌的小溪,源源不断,但绝对不会突然变成滚滚巨浪。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条溪流的水量还在减小。数据显示,万达广场的租金单价,从2020年的每月每平米108块,悄悄滑落到了2023年的100块。这说明,活水的源头不仅没有变得更旺,还可能面临萎缩的危险。
不过,债务那边可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不是一条溪流,而像是一座藏在水底的庞大冰山。光是露在水面上的那一块,就已经让人觉得心惊肉跳。
一年内得还的非流动负债差不多有400.84亿元。马上要清偿的债券有61.91亿元,再加上38.9亿元的短期借款,这几笔摊在一起,短时间内得填上的大坑就这么出来了。
这还没算到水面下那块儿更大的蛋——超过千亿的长期借款,光是利息 yearly 一笔,绝对是个天文数字的硬性开销。永辉超市递交诉状,要求收到38.59亿元的股权转让尾款和违约金。
苏宁易购提出仲裁请求,要了50.4亿元的回购钱。这些突如其来的官司,就像冰山突然崩塌的庞然大物,随时可能把那点现金流的小船狠狠撞翻。
一时间就变得挺尴尬:万达好比一个大水塘,进水(租金)稳定,不过慢,甚至越来越慢;出水口(债务)则是个超级大口子,偶尔还会犹如突发的泄洪,把池里的水一下子倒掉,水位怎么还能不往下走呢。
时间陷阱与价值折损
债务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最简捷的办法就是把资产变现,用固定资产换取现金流。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王健林从2017年起就不断地“卖卖卖”来图自救。不过偏偏就是这个“卖”字,让万达掉进了越陷越深的泥潭。
时间真的成了个大难题。卖资产,特别是卖像万达广场这样的大块头,不像买菜那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涉及到48座广场的这笔大买卖,背后可没那么简单,有繁琐的交割流程和资金托管协议。想要把钱顺利到账,得花不少时间,可债务那边却不等着,我们得赶紧办事。
让这个时间坑变得特别麻烦的,主要还得说股权冻结。公开资料里提到,万达那边的股权冻结信息多达57条,今年九月以后,又新增了五条,冻结的金额高达145.33亿呢。其中最大的一笔,是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的80亿股权,直接被冻结到2028年,时间一长,影响可不好说。
一旦股权被冻住,就等于堵死了两条出路。第一,不能用股权去抵押,之前房企靠这个快速融资“续命”的办法就没了。第二,资产转让变得特别麻烦,法律程序多了不少,时间也拖得更久,变现的速度一下子慢了下来。
再说了就是价值的缩水。要是仓促出售,价格肯定不太理想,也就是俗话说的“割肉求生”了。那“割的”到底有多惨?咱们可以用个例子稍微看个端倪。
说起杭州拱墅万达广场,以前单独出价是14.8亿元。不过,在那次48座广场一起打包出售的交易中,平均每个广场的价格不到10.5亿元。这里面可都是坐落在一二线核心城市的优质资产,用“骨折价”来形容都不为过,真是够实在的了。
一方面,王健林不断强调“万达广场是心头肉,绝不放手”;另一方面,却亲自把这些“心头肉”以相当低的价格摆上了货架。这其中的矛盾,透露出更多的无奈和被动情绪。
万达的自我救赎,似乎就像一个站在不断漏水的船上的人,手里仅有一个微不足道的水桶。他拼命地往外倒水(变现资产),可不管怎么努力,也追赶不上船底源源不断流出的水(债务到期)。这就形成了一种越卖越亏、越亏越卖的恶性循环,搞得越来越难以扭转。
谁在抄底万达?
那么,接盘万达资产的主要是谁呢?答案是太盟、腾讯、阳光人寿,甚至还有一些带有国资背景的企业。这帮买家个个都挺机灵的,算盘打得很精明。
他们关注的不是万达集团这个整体,也不打算帮王健林背负债务啥的。他们真正看中的,是万达广场这个资产本身,是它作为“会下蛋的鸡”,持续带来稳定现金流的那份能力。
和那些已经完全停滞、资产再也不能带来现金流的出险房企一比,明显不同。恒大就像“鸡飞蛋打”一样没用了,而万达至少还有一批“会下蛋的鸡”还能出手卖掉。
这也就说明了,万达尽管身处风暴中心,但还没到完全崩溃的地步,总有资金愿意在关键时刻出手,接盘它的核心资产。毕竟,剥离掉债务之后的万达广场,依然是一门挺不错的买卖。
这也带出了万达未来的战略方向——“轻资产”转变。听起来好像是个解决办法,但实际上,这更像是被动应对的抉择,而且在这条路上,难题可是一个接一个,满布荆棘。
核心问题在于,万达把能带来现金流的资产(所有权)都拿去卖了,可那些过去背负的债务,并没有随之消失。债务还是重重压在万达集团的账面上,没一点减轻。
如今的王健林还在四处跑项目、洽谈合作,显然没有打算放弃。但他现在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力,跟以前没得比,那是真不一样的。他面对的,是一个完全崭新的商业地产市场。
在这圈子里,有华润万象、龙湖天街这样的选手,没有那么多历史债务的包袱,租金涨得也更快,属于走稳妥路线。万达的“轻资产”转型,不光是要跟过去划清界限,还得在未来的竞争中,正面对抗这些更健康、更有优势的对手。这条路,想走得顺畅,可不容易啊。
结语
王健林被列入限制高消费名单,也许只是他个人奢侈习惯的暂时休止,但更像是中国房地产行业“高杠杆、快周转”那段黄金年代的正式告别。
一个讲“建一座广场,繁荣一座城市”的故事,曾经伴随着靠金融杠杆无限放大规模的黄金时代,现在已经彻底结束了。万达不会轻易倒闭,它手中还拿着牌,但王健林和他的商业帝国的顶峰时代,恐怕再也难以重现了。
你平时常去的万达广场有改变吗?觉得万达还能靠出售广场来扭转局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