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山上打胜仗
发布日期:2025-09-19 07:28 点击次数:193
1941年4月17日天还没亮,南京六合金牛山突然响起一阵炒豆子般的枪声。
好家伙,700多个鬼子趁着夜色摸上来,结果一脚踩进了新四军布下的"梅花桩",那场面,就跟捅了马蜂窝似的。罗炳辉司令这招可真绝,把小鬼子打得晕头转向,连北都找不着。
"新四军,真正强......"这首《金牛山上打胜仗》就是从这场仗打完后传开的。现在六合的老人们还会哼上两句,那调子里头可藏着不少门道。当年新四军文艺工作者许平和黄粲写这首歌的时候,估计也没想到能传唱80多年。歌词里那句"布下了天罗和地网",说的就是罗炳辉独创的"梅花桩战术"。
要说这"梅花桩"打法,那叫一个绝。把部队分成六七股,像梅花瓣似的散在十里山野。小鬼子冲进来就跟进了迷宫似的,这边刚躲过一枪,那边又挨了一梭子。档案馆的周怡婧翻着发黄的《战斗详报》直咂嘴:"54个兄弟换500多个鬼子,这买卖做得值!"报告上白纸黑字写着,鬼子爬着田埂想偷袭,结果被新四军哨兵一眼识破,那顿揍挨得叫一个瓷实。
仗打完了,歌也传开了。六合的老百姓个个眉开眼笑,见着新四军就竖大拇指。有个老民兵回忆说,那会儿村里娃娃们整天扯着嗓子唱,调子都快把房顶掀了。现在去金牛湖玩,还能在景区里听见这歌,只不过唱歌的换成了穿着校服的学生娃。
要说这金牛山变化可大了去了。1958年那会儿还就是个水库,现在倒好,又是4A级景区又是野生动物园,去年光旅游收入就挣了31个亿。杨玉海在景区干了20年,亲眼看着荒山坡变成金饭碗。最让他得意的是把战斗纪念碑搬到了景区里头,游客们听着讲解,看着实物,那历史就跟活了似的。
今年夏天,20多个娃娃站在纪念碑前唱《金牛山上打胜仗》,那清脆的嗓门惊飞了一树麻雀。带队的杨善芝为了教好这首歌,专门跑去档案馆查资料。"得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唱的每个字都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这话说得在理,现在他们排练可下功夫了,一练就是俩钟头,连演出服都重新设计,绣上了党旗和新四军军旗的图案。
80年过去,金牛山的硝烟早散了,可这歌声反而越唱越响亮。从村里的晒谷场唱到市里的大舞台,从白发苍苍的老兵唱到系着红领巾的娃娃。有个参加研学活动的小学生说得挺逗:"原来打鬼子还得会摆梅花阵,这可比电子游戏带劲多了!"
站在金牛山顶往下看,湖水碧蓝碧蓝的,游船划出一道道白线。当年新四军埋伏的山沟沟,现在修成了观光步道。导游们讲解时总爱说:"当年罗司令就是在这儿给鬼子下了个套。"游客们听着听着就乐了,有人打趣道:"这哪是梅花桩啊,分明是给鬼子准备的'惊喜大礼包'。"
纪念馆里保存着当年战士们用过的搪瓷缸,磨得发白的绑腿,还有缴获的日军钢盔。有对年轻情侣看得特别仔细,姑娘突然噗嗤一笑:"你看鬼子这钢盔,跟咱们现在用的炒菜锅还挺像。"这话把旁边讲解员都逗乐了。
天色渐晚,景区的广播里又响起《金牛山上打胜仗》的旋律。湖面上吹来的风带着水汽,恍惚间好像还能听见当年的枪声。卖茉莉花茶的大爷一边哼歌一边收拾摊位,茶香混着晚风飘出去老远。这场80年前的胜仗,就这么化在茶香里,化在歌声中,化成了金牛山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本文就是要传达积极正向的价值观,没有一点儿不好的引导想法。要是有侵权情况,就赶紧联系我们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