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央视猛料!福建舰电磁实验曝光!歼15T甲板飞过!

发布日期:2025-08-18 06:07    点击次数:82

7月30日那天,“福建舰”这个名字又一次在各大网络平台刷屏了。

这次可不是因为它那巨大得吓人的吨位,或者一口气装了三条弹射轨道的壮举,而是央视军事频道《攻坚》栏目放出来的一段“猛料”——咱们国家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的舰载战斗机,真的用电磁弹射飞起来了!

这段视频虽然掐头去尾加起来也就一分来钟,但足以让所有关注海军发展的人看得热血沸腾,信息量爆炸。

视频里捕捉到的画面相当有冲击力:一架歼-15T舰载机就像贴着海平面飞似的,在航母宽阔的飞行甲板上空低吼着掠过。

甲板上,穿着各色醒目马甲的地勤人员紧张而有序地忙活着。

最吸引眼球的,是那清晰可见的轨道——电磁弹射器的轨道!

别看这几秒的画面简单,它传递出的信号却一点都不简单:中国的航母电磁弹射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或者地面的模拟试验,而是实打实地搬到了真正的航母上,进入了实战化测试的阶段!

这一步的意义可太大了。

放眼全球,能玩转航母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真的是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美国在这方面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而咱们中国,正在成为第二个实实在在使用这项技术的国家,这进展,谁看了不得说句真厉害?

要说这段视频里最大、最直观的“瓜”,那就是这架歼-15T舰载机,是实实在在从“福建舰”2号弹射器的位置上弹射起飞的。

有经验的老军迷结合央视镜头仔细分析过:这可不是常见的依靠滑跃甲板加上自身动力的“旱地拔葱”式起飞。

这是一次非常标准的、完整的电磁弹射流程:飞机被引导车小心翼翼地推到设定好的弹射轨道起点,坐稳了;接着,指挥位的人通过专门的观察窗,像外科医生一样仔细确认飞机的各项起飞状态参数,一切妥帖;然后一声令下,只听“嗡”的一声带着能量的声响,巨大的战机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猛地向前推送,沿着轨道高速滑跑,瞬间加速冲出甲板,稳稳地升入空中。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看得人肾上腺素飙升。

这标志着一个重要的时代划分:中国航母的起飞方式,正式从“滑跃起飞”为主的时代,跨越进入了“弹射起飞”的新纪元。

咱得明白为啥这个“弹射”比之前的“滑跃”好那么多。

以前咱们的辽宁舰和山东舰,用的都是滑跃起飞的方式。

简单说,就是飞行甲板翘起一个角度,飞机靠自己的马力加速冲坡,最后借着惯性冲出去上天。

这套技术确实简单实用,帮助我们快速掌握了航母作战的基础。

但它的短板也相当明显:飞机不能挂太多油太多弹(起飞重量有限制),太笨重或者本身起飞速度慢一点的飞机,比如大型预警机、运输机基本没法上舰,而且飞机一架一架飞,起飞间隔时间长,效率相对低。

就像开手动挡和自动挡的区别一样。

福建舰用的这套电磁弹射系统,那简直是“鸟枪换炮”,效率高得不是一星半点。

它能赋予舰载机更强的初始动能,意味着可以弹射起飞更重的飞机。

更重的飞机,就能带更多的油(飞得更远),挂更多的武器(火力更猛),或者起飞更复杂的特种飞机。

所以,不仅仅是现在的歼-15T战斗机,以后咱们航母上出现固定翼的预警机(如空警-600)、专用电子战飞机、还有那些正在发展的无人攻击平台,全都离不开这套先进弹射器。

说福建舰让咱们的航母技术“脱胎换骨”,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除了飞机弹射本身,央视视频里还有一个细节引起了军事发烧友们和专业分析师的浓厚兴趣——舰上工作人员穿的那些彩色马甲。

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职责范围。

视频里看得挺清楚,穿着绿色马甲的工作人员,背后清晰地印着“弹射”两个字;穿黄色马甲的,则标注着“起飞”职能。

可别小看这衣服颜色上的差异,这在航母运作里是门学问。

为什么以前辽宁舰和山东舰的舰面上看不到这种“绿马甲”?很简单,因为它们没有弹射器,自然不需要专门的“弹射”岗位团队。

“福建舰”上首次出现了明确标注职责的“绿色弹射马甲”和“黄色起飞马甲”,这可不是为了好看或者统一着装风格。

它无声但有力地表明了一件事:“福建舰”上的舰载机放飞流程,已经按照弹射起飞航母的标准模式建设起来,各个关键岗位明确分工,整个运作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善。

这些细节就像拼图上的一小块,勾勒出了新航母复杂作战体系的一角。

随着福建舰相关海试信息的不断披露,它的“左膀右臂”——专门为其配套的歼-15T舰载战斗机,也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大家的视野。

歼-15这款重型舰载战机,它的家族起源于对苏-33平台的学习借鉴,经过我们自己的深度开发,早期型号在辽宁舰、山东舰的滑跃甲板上服役多年,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这个“T”型号(弹射型),就是为了完美匹配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而量身定做的升级版。

要能承受住电磁弹射那瞬间的暴力加速度,普通结构可扛不住。

所以歼-15T最肉眼可见的重大改进之一,就是它的前起落架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和重新设计,变得粗壮结实很多,目的就是硬扛那一下“弹射起步”的巨大拉扯力。

事实上,这飞机在正式登舰前,已经在陆地上专门的弹射器模拟试验场(比如辽宁兴城那个著名的试验基地)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考”,弹射了不知道多少回,积累了宝贵的数据。

如今,它真刀真枪地登上福建舰进行海上的弹射试验,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型飞机本身的性能、它与弹射器的匹配度、收集到的关键起飞数据、舰机通讯系统的对接协调,还有那标志性的折叠机翼的可靠性等等一套复杂的参数和系统,都已经通过了严苛的陆上测试,具备了上舰实操的能力,向着形成战斗力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当然,咱们也得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不少关注军事发展的朋友也在讨论,歼-15T作为目前在福建舰上测试的主力舰载机,性能确实优异,但也不能忽视下一代新战机的进展。

现在普遍认为,它更像是为新航母快速形成战斗力铺路的“过渡主力”。

更先进的隐身舰载战斗机(坊间热议的歼-35等型号)的研发工作肯定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大家推测,未来这些隐身战机极有可能在福建舰服役的初期或中期阶段逐步上舰,成为它的核心战斗力之一。

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今国际上主流的F-35C这类隐身舰载战机的挑战。

空中对抗是多维度的,既要比平台隐身性能,也要比探测距离、电子战能力、网络作战能力等等。

下一代舰载机的到来,将使我们海军航空兵在远海大洋上拥有更全面的制衡手段。

聊到这里,就自然要说说咱们目前这三艘航母的定位和长远考虑了。

辽宁舰作为中国海军的航母“拓荒者”,它最大的价值和成就是培养了一大批航母各个岗位的人才,验证了航母编队的基本运作模式,是当之无愧的“练兵平台”。

山东舰作为首艘国产航母,它在继承了辽宁舰经验的基础上,对设计进行了优化,性能有所提升,现在正稳步提升战备值班能力,可以看作是当前在西太平洋方向上进行常态部署和区域威慑的“战斗补位”角色。

而福建舰,凭借其平直通长飞行甲板、三条电磁弹射器、更大的吨位和更强大的综合保障能力,它才真正代表了现阶段中国航母力量体系的根基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真正的战略根基”。

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搭载更多更先进的飞机,更重要的是它具备了成为远洋航母打击群核心的强大指挥管控和航空作业能力。

这就决定了福建舰的使命,远远超出前两艘航母所专注的近海和区域范围。

说得更直白点,如果说辽宁舰和山东舰的任务重点,主要还是放在咱们家门口的西太平洋,承担近海防御、反介入/区域拒止的职责,那么福建舰部署到位形成完整战力之后,它的作战半径能够支撑它走得更远。

南海纵深地区?没问题。

穿过马六甲进入广阔的印度洋?它有能力在那里展示存在。

甚至进一步投射力量到非洲东岸这样的关键海域,维护咱们国家日益扩大的海外利益和战略通道安全,这都是可以预见的场景。

从近海防御到远洋存在,这一步,福建舰将是关键的载体和象征。

不过,咱也别觉得福建舰现在弹射了几次飞机就万事大吉,立马就能劈波斩浪纵横四海了。

清醒点看,它的路还长着呢。

一艘真正强大、能够独立成体系作战的航母打击群,绝对不是只靠一艘巨大、先进的航母本身就能搞定的。

它需要一个强大而协调的“朋友圈”:需要多种型号、功能互补的舰载机(战斗机、预警机、加油机、电子战飞机、反潜直升机等)组成战斗力强悍的航空联队;需要大量在航母上日复一日磨砺、训练有素到几乎成为本能的各岗位舰员和飞行员;需要护卫它的驱逐舰、护卫舰组成坚固的防空反潜网络;需要水下安静的“守护者”潜艇进行配合;还需要强大、快速、可靠的后勤补给舰船以及完善的全球后勤保障基地网点的支撑。

此外,整个编队的远海情报侦察、通信指挥、联合作战能力,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些要素缺一不可,并且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和演习磨合,才能真正捏合成一个有血有肉、令人生畏的战争机器。

所以,虽然福建舰最近的测试成果让人倍感振奋,但它和它的编队真正达到巅峰战力,达到我们心目中的那种“蓝水存在”,还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辛勤的付出。

所以说,央视视频里那不足一分钟的歼-15T弹射起飞画面,就像推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窥见了中国海军迈向深蓝、构建真正远洋作战能力的雄心与步伐。

这艘满载着民族期望和顶尖科技的巨舰,每一次成功的新测试,都标记着一个历史性的节点。

未来的路当然充满挑战,每一分力量的形成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

但我们能看到,这个方向是坚定清晰的。

这艘大船正朝着更远的海域、更强的力量徐徐启航。

福建舰的每一步进展,都值得咱们屏息关注,也值得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它在不久的将来,真正扛起那份属于“战略根基”的千钧重担。

那一天,必定是我们海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