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宁向越南输电,也不向朝鲜输?他们还卖给我们
发布日期:2025-11-21 14:38 点击次数:173
咱们国家的年发电总量早就突破了10万亿千瓦时,稳坐全球第一的位置,电力供应充裕得几乎不用担心缺电的问题。
在这氛围下,2023年越南遇到电力紧张的情况时,中国南方电网立马拉起输电线路,把电送到他们这里,真是帮了大忙。
朝鲜的电力供应比越南还不稳定,但在那一年却向中国卖出了价值1.57亿元的电力,反倒自己几乎没有从中国进口电力。
毕竟,朝鲜虽然用电挺紧巴巴的,但他们还是会把多余的电力卖给中国,可能也是想赚点外快,或是为了维持某些外交关系吧。
电力缺口背后
到了2023年夏天,越南北部的气温飙到超过43℃,连续的极端天气让上百座水电站的水位急剧下降,原本依靠水电供电的系统一下子就瘫痪了。
在河内市,餐厅一天里得停两三次电,养殖场里几千只肉鸡因为断电中暑,直接就死了。
更扎心的是,三星、富士康这些外资大企业只能熬着等着停工,1.1万家企业也都差不多半死不活的了,整个夏天工业的损失,足足高达五十亿美元。
这次危机可不是巧合,而是越南经济飞速发展配不上电力基础设施跟不上的一种必然结果。
过去十年,越南靠吸引外资推动制造业,出口总额一路攀升到接近4000亿美元,电子、纺织等行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撑。
随之而来的,是电力需求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到了2023年,总需求达到了2800亿千瓦时,但供应只有2500亿千瓦时,这多出来的300亿千瓦时的差距,只能靠限电来弥补。
更让人头疼的是,越南的能源组成本身就有缺陷,火电占了大头,可偏偏还得靠进口煤,国际煤炭价格一涨,发电成本就直线上升。
水电虽然占了30%,但受天气变得特别敏感,干旱年份一来,发电量都跟着大减,几乎砍了一半似的。
虽然光伏、风电这些新能源进展挺快,但老旧的电网根本扛不住这些波动,南部地区的弃光率竟然高达30%。
越南想要解决这些难题,可是各个方面都受到限制。中国也不再建新的海外燃煤电厂,欧美和日本停止为没有碳捕捉技术的煤电项目提供贷款,核电项目由于公众反对和财政压力,也只能搁置。
当走投无路的时候,中国变成了最靠谱的合作伙伴。
其实,中越之间的电力合作早就打下了基础,从2004年第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投入使用起,中国南方电网已经累计向越南输送了超过400亿千瓦时的电量。
在2023年的危机中,中国反应迅速,通过广西防城港的输电线路,每月向越南输送大约3000万千瓦时的电,还计划到2025年前新建一条500千伏的联网线路。
这么一合作对两边都挺划算的,越南用电的花费比自己建电厂要便宜大概20%,供电的稳定性也上去了,到达了99.8%的可靠率。
中国在推动电力设备出口方面表现不错,年收入外汇超过了3.5亿美元。
越南政府也干脆放开市场,接受了中国的特高压标准,打算投资上千亿美元来改造电网,为未来的合作打基础。
越南对电力的需求是因为经济在快速发展,实实在在的事;可朝鲜也遇到电力不足的问题,但用电状况却完全不一样,搞得挺有趣的。
越朝的需求分化
越南的用电需求属于典型的“发展型”模式,工业用电绝对是主要部分。
三星在越南的工厂负责全球三分之一的手机生产线,一旦某条线停工一个小时,可能就会造成数百万美元的亏损。
优衣库和耐克的代工厂得保证电力不断,才能确保面料的处理和成衣的制造,一旦突然停电,整批货可能就得作废。
除了工业之外,城市里中产阶级的兴起带动了空调、冰箱这些家电的普及,也让老百姓的用电需求一年比一年高涨。
这种需求就像硬杠一样,停电可解不了渴,只能靠稳定的外部电力供应来弥补空缺。
朝鲜的用电主要集中在“生活必需”这块儿。
这个GDP只有大约170亿美元的国家,工业底子比较薄,没有像越南那样密集的外资工厂,工业用电的需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每天几小时的照明电就已经够了,像电视、冰箱啥的家电用得很少,手机大多是功能机,家庭用电的总量也是非常少的。
就算电力有时不太稳定,也不会像越南那样导致工业停顿、经济损失巨大,最多就是影响一下日常生活的节奏罢了。
为了应付这些基本的需求,朝鲜试出了一个便宜又能自己养活自己的方式。
从2020年开始,朝鲜大力推广太阳能,进口大量太阳能电池板来自中国,鼓励老百姓在屋顶和阳台装上,许多家门靠这个实现了灯光自给自足。
在火力发电方面,主要靠国内的煤炭资源,虽说设备比较陈旧,效率没那么高,但还能勉强保证老百姓的基本用电需求。
这种“低档次的平衡”让朝鲜不用像越南那样大量进口电力,自然也就没那么迫切的买电愿望。
更要紧的是,这两国家的电力短缺情况根本不一样。
越南的电力缺口属于“增长缺口”,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推动让需求不断增加,缺口会随着工厂不断扩建而持续扩大。
朝鲜的缺口算是“存量缺口”,主要因为设备老旧,维护不到位,导致供应跟不上。归根到底,实质上就是“有产能,却用不上”。
虽然水电的理论装机容量已经到千兆瓦的规模了,但因为管理上的问题,实际发电量远远低于最初的设计水平。
既然朝鲜的用电需求主要就是满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靠自己还能勉强应付得来,那为什么还要主动把那点有限的电力卖到中国去呢?
朝鲜输电中国
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挣外汇啊,因为国际制裁一来,朝鲜的出口路线就被严重限制住了。
煤炭、矿产这些老一套的外汇来源都在禁运名单上,能合法出口的商品里,电力也算得上少数几个。
在2023年,朝鲜对中国卖了5.36亿千瓦时的电,挣了1.57亿人民币。
这点钱虽然看着不多,但其实占了他们外汇储备的1.8%,可以直接用来换平壤超市里的国产面粉、药品,或者是民生刚需的原油。
对于缺乏外汇的朝鲜而言,出口电力可不是随意做做的买卖,而是雪中送炭的刚需,哪怕自己用电挺紧张,也得优先保证这笔稳定的收入来源。
边境水电站的特殊管理模式,为出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中朝一同在鸭绿江沿线合作开发了水丰、云峰、太平湾、渭源这四个核心电站,双方达成协议,所有权各占一半,电力输出各自分得50%。
水丰、渭源两座电站由朝鲜负责管理,每年大概能分得50亿千瓦时的电,到了2023年出口的5.36亿千瓦时,实际上只占其中的10%,算是“配额内剩余”。
这些电通过边境线路输到中国的东北地区,输电损失只有2%,远比从内蒙古送到沈阳的8%要低得多。
对于东北电网来说,正好可以弥补风电波动、火电厂出故障时的“边际需求”,算是性价比很高的补充电源。
这种“就近互补”方式,意味着交易对双方都能受惠:朝鲜可以赚外汇,中国则保证电网的稳定。
需要提个醒的是,朝鲜输出的电力并不是在占用民众的生活用电。
主要出口的还是水电,枯水季节会缩减出口量,确保国内用电不受影响。至于民用电,大多依赖火电和太阳能,两个来源基本分离。
这种“分渠道管理”方式,让出口电力不直接冲击百姓的日常用电,也为“缺电还出口”这种矛盾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结语
中国跟越南、朝鲜之间的电力互动,看上去就是“谁买电、谁卖电”的差别,其实归根到底是国家发展方向、制度决策和国际局势共同影响的结果。
朝鲜“缺电却出口”的矛盾,正好揭示了小国在能源和经济难题面前的实际应对策略,用有限的资源换取最紧迫需要的外汇。
中越合作的例子也说明,电力交易绝不只是单纯的“能源传输”,更是技术标准、市场规则和战略信任的紧密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