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国人对外国总统的好恶并非源自个人对其任内作为的判断,而是在媒体报道和舆论导向中形成固有印象,影响着公众认知和态度变化
发布日期:2025-10-09 23:01 点击次数:163
这怎么还争论上了呢?美国总统换来换去,怎么每次都有人护着,有人骂着,就跟追星似的,搞不懂。
你看拜登吧,现在这声势,感觉挺稳的。美国经济,今年一季度GDP增速换算成年化是1.3%,这数字官方刚放出来,不高不低。再往前看,去年可是3.4%,现在慢下来了。失业率呢,3.9%,还算低位。通胀嘛,3.4%,比之前好点,但离美联储2%的目标还有距离。这些数据,你看,摆在这儿。他上台的时候,承诺是啥?复兴美国制造,搞基建,对抗气候变化。现在看看,基建法案是签了,2022年搞的,差不多一万亿美元。钱是投进去了,但效果怎么样,说实话,老百姓感不感知得到,很难说。我查了下,去年制造业PMI指数,一直在荣枯线附近晃悠,有时高有时低。气候这块,重返巴黎协定,碳排放目标也提了,但具体减了多少,是个长期账。
再往前捋捋,特朗普那会儿,大家都记得,减税,贸易战。他搞的减税政策,2017年落地,企业税从35%降到21%。当时说能刺激经济,结果呢,很多钱回流美国了,但贫富差距好像更大了。贸易战,跟谁打?跟中国,跟欧盟,跟加拿大。关税你来我往,全球供应链那叫一个乱。我看到一个报告,说特朗普那四年,美国GDP年均增速2.5%,平均比奥巴马时期高一点点。但贸易逆差反而扩大了,这挺有意思的。他说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好像也没让所有人觉得日子好过多少。
所以你想想,为什么大家对一个总统的好恶,会差那么多?有时候,感觉都不是基于他具体做了什么,而是被媒体,被网上那些信息,一点点塑造成型的。你可能看到某某媒体把他说得天花乱坠,那你就觉得他挺好。另一边,总有人拿放大镜挑他的毛病,你觉得他肯定有问题。这种印象一旦形成了,后面再看他做什么,都容易先入为主。
我昨天看一个数据,说美国老百姓对拜登的支持率,一直在40%多徘徊,忽高忽低。而特朗普呢,支持率好像也差不多,但支持他的人,那叫一个坚定。这就奇怪了,明明很多数据上看,也没那么大的差别,怎么感觉支持者之间的情绪,差那么远。你说他是“通俄门”,他说拜登“瞌睡虫”,这种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掉。
你看那些国际上的事,比如俄乌冲突,比如中东局势。每个总统上台,处理这些事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强硬,有的软,有的想拉拢,有的想对抗。这些决策,影响的不仅仅是美国,还有全球。但老百姓能了解到的,往往是被加工过的消息。比如俄乌冲突,有人就觉得拜登太软弱,给的援助不够,导致战事拖延。也有人觉得,他已经尽力了,再激进下去,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这中间的度,很难把握。
而且,我发现一个点,很多时候,大家争论的不是这个总统“真的”怎么样,而是这个总统“代表”了什么。你是支持“精英政治”,还是支持“民粹主义”?你是希望美国继续扮演“世界警察”,还是希望它“回归本土”?这些更宏观的东西,一旦代入了,看具体哪个总统,就容易带上滤镜。
我查了下,关于特朗普的执政,有分析指出,他的减税政策,虽然短期刺激了投资,但长期来看,加剧了财政赤字。路透社在2023年的一篇报道里提到,美国国债在他任内增加了7.4万亿美元。而拜登,虽然也在花钱搞基建,搞补贴,但通胀压力和美联储加息,让他的经济成绩单,看起来没那么亮眼。
你说,这算不算一种“表演”?政客们在台上,台下的人在看,媒体在报道,然后大家根据这些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但这个判断,有多少是基于事实,有多少是基于情绪,谁说得清楚呢?尤其是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假难辨,情绪化的东西更容易传播。
所以,下次再看到有人为哪个外国总统争得面红耳赤,我有时候就在想,他们是真的了解这个人,还是只是在捍卫自己已经形成的某种“立场”?
这种好恶,到底是我们基于事实的判断,还是媒体喂养的“情绪包”?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