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非暴力沟通》超级好看,可别错过了!
发布日期:2025-07-11 17:59 点击次数:69
第八章 谈话方式:会使用语言不代表会说话
非暴力沟通的实质就是教人如何正确使用语言,在它的指引之下,人们不会因为表达的不恰当而与别人产生矛盾。
沟通的目的是达到共赢,但前提是沟通顺利。其中,使用合适的语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使用的语言不够恰当,就会让双方之间的关系产生裂痕,而只有使用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语言,沟通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非暴力沟通的很多技巧和方法,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当然,会使用语言并不代表会说话,正如实践和文学创作还是有所区别的。说话看似很容易,但其实内里深藏着很多学问。充分弄清楚里面隐藏的玄机,才能在任何场合都说出让别人赏心悦目的话。
1.说话也是一门艺术
除了非暴力沟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沟通方式还包括消极攻击和直接攻击。直接攻击就是很直白地表示出自己对他人的不满,说话夹枪带棒,火药味十足。而消极攻击则相反,说话人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厌恶,而常常维持一种表面的和谐。对方有求于他,他也即应允,但事后以各种借口搪塞、拖延,或者置之不理。
然而,无论是“消极攻击”还是“直接攻击”,都会使双方之间的关系陷入僵局,谁都无法开心起来,这就违背了非暴力沟通的原则。
李哲熙是韩国首尔一家电子公司的办公室文员,他的性格非常内向,平时不太爱说话,即便因为公事要与别人打交道,也总是寥寥几句就结束。但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每当有人就某件事情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出来的话总是很刺耳,不是揭别人的短,就是火星子直往外冒。
一次,新同事姜雨湘因为工作上表现突出,在会议上得到了老板的夸赞。回到办公室,姜雨湘依旧沉浸在喜悦中,别的同事也乘机说着或真或假的客套话,夸她能干、聪明、有前途,但李哲熙却一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沉默不语。
“李哲熙,你怎么不夸一下姜雨湘,她可是第一位得到大老板夸奖的新人哎,以后一定前途无量。”同事李哲凯问道。
“有什么好夸的。大老板当众夸她,又不是因为她的工作能力真的很强,还不是因为她长得年轻又漂亮,平时还会拍大老板马屁嘛!”
听到这番言论,在场的人都尴尬不已。尤其是当事人姜雨湘,更是气得当场就落下眼泪。
生活中像李哲熙这样不会说话的人,数量还是有很多的。尽管他们知道自己说出来的话会不招人待见,可他们仍旧坚持着自己的说话方式,这就导致了很多矛盾的产生。事实上,只要他们能够找到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冲突的产生。
不会说话的人,在与人沟通的时候不在少数,尤其是那些需要沟通能力的职位,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留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以避免冲突。
比如企业的人事主管在对求职者进行面试的时候,通常会让他们先进行自我介绍一下,然后才会向他们介绍本公司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员工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在说员工要求的时候,如果人事主管说:“公司希望你能做一名安分守己的员工,一切以公司利益为上,绝对不可以做出让公司利益受损的事情,否则就会被直接开除。”这样的话语会向人传递出一种强烈的命令感和控制欲,就好像进了这家公司,就必定会失去人身自由一样。但如果他说:“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规则。作为一名员工,除了业务能力要突出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即便不能事事为公司考虑,也不要做出伤害公司利益的事情。只要能够做到这点,公司一定不会亏待你。”那么,求职者听到耳里的,就会是另一种感觉。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杰尔斯·卡拉尔说过:“有些人说话的时候,在不违背自己意愿的同时,也能够尊重他人。他们在面对别人无理的要求时,会礼貌地拒绝,既不伤害别人也不影响自己,这被称为‘非暴力肯定性沟通’,是沟通的最高境界。”
其实,要做到“非暴力肯定性沟通”,只需要做到两点就可以:
用客观事实来代替批评。比如“你这件事做得很不对”或者“你笑起来实在是太难看了”,这会让人产生沮丧和愤怒。但若是能够保持客观,效果一定会好很多,比如告诉对方“这件事或许我们可以这么做……”而且,描述得越客观,对方就越会把我们的言辞视为合乎常理的沟通尝试,而不是在攻击他或批判他。
停止对他人的主管判断,而不是只顾及到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人说“你是个自私自利的人,永远都不顾及到我的感受。”对方一定会找理由反驳。但如果说:“上周日晚,我做了一桌子菜等你回家,但你却一整晚都没有回来,这让我感到很难过和失望。”对方就不会质疑你的感觉。
说话是一门艺术,但艺术又来源于生活,非暴力沟通恰恰又能教人怎样更好地生活。有的人说话肆无忌惮,怎样想就怎样说,即便是对别人的缺点,也毫无顾忌地当面指出来;有的人说话过于委婉,会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而那些在任何场合都能够明确地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人,对于他人的优点,他们会用真诚的口吻去夸赞他们,而对于他人的缺点,他们会含蓄地加以提醒,不使对方难堪。这样的人,能够与人在和平的状态下展开对话,才是真正懂得说话艺术的人。
2.找到与对方产生“共鸣”的话题
据说,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有一个很奇特的习惯,那就是每当有人来访,他都会在前一天晚上翻阅这位客人特别感兴趣的话题资料。因为他知道,最打动人心的并不是那些华丽的词语,而是找准话题,与对方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在非暴力沟通中,与人交流就是要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对对方有一个充足的了解,这其实就是要求与对方产生共鸣。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若是想要扩宽自己的交际圈,成为受人欢迎的说话高手,就要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谈论对方比较感兴趣的事情。但如果只想让别人注意自己,那么,我们就永远无法获得太多真心的朋友。”
萨拉曼是英国伦敦一家保险公司的推销员,一次,她去拜访另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安妮儿。见面之后,萨拉曼先对自己公司的各种险种做了一个大致的介绍,以使安妮儿对产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这个过程中,却总是显得心不在焉,安妮儿不是哈欠连天,就是东张西望。
就在这时,萨拉曼发现安妮儿背后的书橱里放着许多关于《世界未解之谜》方面的书,并且办公桌的案头上也有一本《世界未解之谜》。于是萨拉曼眼前一亮,她说:“你是不是对那些未解之谜很感兴趣,尤其是《世界未解之谜》?”
原本昏昏欲睡的安妮儿听到萨拉曼说到《世界未解之谜》,便立刻有了精神:“对啊,我对那些稀奇古怪的未解之谜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世界未解之谜,简直就是太有意思了。”
萨拉曼顺势说:“其实,我也看过很多关于世界未解之谜方面的书和纪录片,但我知道的并不是很多。如果你有时间的话,能不能跟我讲讲这方面的趣事?”
安妮儿马上有了兴致,和萨拉曼谈论开来。之后,不但顺利地签了保单,她们还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非暴力沟通告诉人们,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说一些能够抓住对方兴趣的话题,将对方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这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化解心理上的隔阂,使交流变得更加顺畅。
心理学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其鲜明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当别人对你的话题感兴趣,并很乐意参与进来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你们接下来的谈话过程将会很愉快。
寻找共同话题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对对方完全不了解。假如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对方,我们就可以设法在短时期内通过敏锐的观察来初步了解他。比如,对方的发型、服饰、说话时的声调及眼神等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初步了解对方的线索。
想要与对方产生“共鸣”,关键还是要“找话题”。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找话题”时可以这么做:
选择最新的热点事件,将话题对准大家的兴奋点。这类话题一般都是大家爱谈、想谈而且又能谈的,也会让双方在交谈中,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巧妙地借用对方的某些材料,借此引出话题。许多人之所以会善于调动气氛,关键还是在于他擅长借助与对方有关的东西,来即兴引出话题,并且往往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这类人关键思维敏捷,逻辑推理能力较强,能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先提一些试探性的问题,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进行交谈。比如在乘坐飞机的时候,可以先试探性地询问邻座的籍贯,这就制造出了与对方产生“共鸣”的机会。
直接询问对方的兴趣爱好,然后“循趣发问”。如果对方喜爱旅游,便可以此为话题,谈一谈关于旅游的趣事。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总会有说不完的话,以此为切入点便可以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使沟通更加顺利。
3.与人谈判时该如何说话
美国著名的演说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在与人谈判的时候,取得胜利的秘方,并不在于穿得多么光鲜亮丽,长得多么高大英俊,而是能否掌握好谈话的技巧。”
非暴力沟通的作用,就是使谈判双方平和而又高效地交谈,以达到沟通的目的。而谈判的最终目的,是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并实现双赢。因此可以说,非暴力沟通就是教人们如何在谈判中说正确的话,以使双方都能够对结果比较满意。
那么,非暴力沟通是如何教会人们,在谈判的时候说出恰当的话?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投石问路
在与人谈判的时候,如果对对方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但又想获得对方的情报,那么完全可以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说一些带有挑衅性的话,以刺激对方表态,然后再根据他的反应,判断出其中的真假虚实。这被称为“投石问路”。
比如,A准备向B订购一批货物,在谈判的时候,A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交易品种,并询问这些产品的价格分别是多少。B一时也不确定A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觉得A这样问,既像在探听价格,又像在打听市场行情。
面对A的问题,B心里很是矛盾。若是不说真话,失去一笔大单子事小,失去一位能够长期合作的大客户就不是小事了;但若是据实以告,万一对方只是来摸底的,那自己岂不是会很被动?
此时,B就可以说一些刺激A的话来探清A的真实意图。他可以说:“我的产品绝对是货真价实,如果您想贪图便宜,那么我这里可能没有您需要的。毕竟‘一分钱一分货’,所以,我这里产品的价格绝对是与质量对等的。”
B这样回答,暗含着对A的挑衅。只要A一接话,B就很容易从中判断出A的真实实力。如果A看中的只是产品的质量,他就不怕出高价购买,回答的时候,口气也会很大,甚至有些不屑;但如果A在乎的是价格,他就会有所犹豫,可能还会直接向B提出降价。在此基础上,B就能够制定出准确的应对方案。
迂回探知
其实很多时候,谈判中的双方都不会直接说出的真实意图。此刻,就可以通过迂回探知的方式,来巧妙地摸清对方的虚实。
在谈判中,如果一方是主人,而另一方是受邀的话。那些谈判手段非常高超的主人为了探知客人的情报,就会极力表现出自己的热情好客。除了殷勤地将客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外,还会带着他到处游玩,使他放松警惕,这其实就是一种迂回探知的方式。
非暴力沟通虽然要求人们在交流时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在特殊时期,直接表达不如间接试探。因为当你并未弄清楚别人内心的想法就直接与对方谈判,自己不但会处于被动的位置,而且还很容易会误解对方的意思,使谈判陷入僵局。
诱敌深入
事实上,为能够实现谈判的目的,一方可以通过诱敌深入的方式来达成。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故意出错,让对方获取到一些假消息,以诱导他做出表态,然后再借题发挥,以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这些犯错的方式,包括报错价格、用错词语等。
谈判时,一定要掌握好说话的技巧,将非暴力沟通中所强调的理解、倾听、表达、平和,与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完美地相结合,准确地表述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通过合适的语言进行试探,探寻出对方的真实想法和目的,以实现谈判的目标。
4.掌握好说话的语气便会事半功倍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逊·古德曾经说过:“当人们的说话语气变得生硬的时候,周围的气氛也会随之冷淡下来。但如果人们能够在说话的过程中更加温和、柔情、平静,那么再尴尬的氛围也会变得很和谐。”
所以说,正如非暴力沟通一直所提倡的一样,人们应该通过语言来化解矛盾,而不是制造矛盾。
通常,掌握好说话的语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语气,就可能会让别人产生厌恶感。
尤其是在职场上当与合作商谈判的时候,如果说话的语气太过生硬,或者太严肃,就会给对方一种高高在上的压迫感。如此,对方便不愿多与你交流。但如果你的说话的口吻太过于低声下气,又会给对方一种有求于他的感觉。在对方眼里,你就是个弱者,他可以随意根据自己的想法对谈判内容指手画脚。这样,你不但会失去话语权,而且还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非暴力沟通说白了就是教人们怎样说话,它能够揭示一切障碍的根源,但障碍的根源绝大多数还是来源于人类本身。只要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能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里的“言”就是指语言,既包括如何用词,又包含用什么样的语气与人交谈。
那么,在非暴力沟通的指引之下,人们该如何恰当地驾驭说话时的语气?
因人而异
恰当地驾驭说话时的语气,首先要做的就是因人而异,毕竟语气能够影响倾听者的心情和精神状态。用喜悦的语气去说话,对方听完之后也会感到很快乐;但如果使用比较愤怒的语气述说,对方听了之后也会感到非常气愤。可是因为人的年龄、地位、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听到同样一句话时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父亲看到自己的女儿在向别的小朋友炫耀自己的新玩具时,如果他很气愤地对她说:“有什么好炫耀的,以后不会再给你买玩具了。”女儿肯定会很伤心,甚至还有些慌张,担心父亲以后真的不会再给她买玩具。但如果是妻子在向他人炫耀自己新买的衣服,丈夫走过去气愤地说:“有什么好炫耀的,以后不再给你买新衣服了。”妻子可能会十分不屑地说:“不买就不买,我自己能赚钱,以后我自己买。”
针对这样两种情况,父亲和丈夫换一种方式说话,效果或许会好很多。父亲可以用比较温和的语气对女儿说:“亲爱的,向小朋友炫耀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后不可以这样做了知道吗?”而丈夫也可以用温和的语气对自己的妻子说道:“亲爱的,你这样高调的向别人展示你的新衣服,其实并不好,不但会显示出你是一个浮夸的女人,而且还会招来别人的嫉妒。还是尽量低调点吧!”妻子听完之后,不但不会和丈夫争吵,而且还会感动他的细心。
因时而异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时间说出来,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因此,只有紧紧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运用合适的语气,说出想要说的话,才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
因地而异
这就要求人们在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场合。通常,越大的场合,越要注意适当地提高音调,放慢语速,把握节奏,以突出重点;反之,越小的场合,越要注意适当地降低音调,密切连接词语的节奏,并把握好语势的下降趋向,以达到最自然的状态。
用非暴力沟通所传授的方式掌握好说话时的语气,会让事情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如果不知道该在什么场合使用什么样的语气,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很容易便会悄然产生,这就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当双方都是或者有一方是冲着某个目的交谈的时候,最终的结果一定会令人很是失望。
5.如何称呼别人,是件很讲究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善意的语言,它旨在促进人们与他人之间建立真诚的联系,并通过这种善意,使每个人的需要都得到满足。它能够化解人们之间的各种矛盾,教会人们如何用合适的语言来与别人交流。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恰当地称呼别人而招来厌烦。但是,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可以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称呼的种类有很多,包括礼貌型、职务型、关系型、姓名型以及性别型等。但无论何种称呼,都必须以尊重别人为基准,而且也要让对方能够接受。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双方关系的破裂。
如何合理地称呼别人,一直都是件非常讲究的事情。用得好,别人会对你产生亲切感,觉得你是个很有教养的人,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很顺畅;用得不好,别人就会很生气,会觉得你是个令人讨厌的人,双方的交流也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称呼看似简单,但却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与人际关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曾经说过:“如果你穿了一件不太得体的衣服,或许别人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适。但如果你用不恰当的词去称呼别人,就会被别人看作傻瓜。他们甚至还会尽量远离你,让你独自在一旁孤独地站着。”
非暴力沟通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成不变,要灵活地展现自己,如此才能快速实现沟通的目的。称呼别人也是一样,除了要有礼貌,还要能够根据地域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词语。
称呼既然如此重要,那人们在选择称呼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看对方的职业。对不同职业的人,要使用不同的称呼。比如,对教师应该称“老师”、对国家公职人员最好称“同志”、对医生应该称“大夫”、对专业辩护人员称为“律师”、对职业会计师称为“会计”等。如果我们无法确定什么称呼合适,就可以先询问对方的职业,这样不但确保了称呼的合适度,也给对方一种职业的崇高感。
看对方的身份。对于不同身份的人,称呼时应该使用不同的词语。比如某人与我们熟识的人有朋友或者亲戚关系,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关系来确定如何称呼他。
看说话的场合。不同的场合要使用不同的称呼,这样才会让人感到舒服。比如,在正式的场合,如与客户谈判或开会时,称领导为“王总”、“赵经理”等会比较好。这体现了你对工作的严肃认真,以及对领导身份的尊重。
要看自己与对方的亲疏关系。亲疏关系不同,称呼自然也就不同。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闺蜜好友、公司里比较要好的同事见面时,直呼其名会显得更加亲密,氛围也会变得更加融洽。同样,对于那些关系不是很好的人,为避免对方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在称呼他们的时候,就不能用一些亲昵的称呼。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小编为你持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