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陈赓曾是徐海东的上级,授衔缘何却排在徐之后?一次失误是关键

发布日期:2025-10-08 03:54    点击次数:65

1955年的时候,陈赓和徐海东两位都拿到了大将军的头衔,只不过呢,徐海东是排在了第二位,而陈赓则是在第四的位置上。

对于这样的结果,乐观开朗的陈赓并不往心里去,他还乐呵呵地说:“我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儿,就是曾经做过‘徐老虎’的头儿。”

陈赓这话是怎么冒出来的呢?还有啊,他以前可是徐海东的上司,怎么到了授衔的时候,反倒排在徐海东后面了呢?

说起陈赓当过徐海东上司这事儿,得回到红军那会儿说起。

1927年,南昌那边闹起了起义,陈赓也跟着起义的队伍一路往南打。可当他们走到会昌时,不小心撞上了国军的钱大钧部队。

打着打着,陈赓不小心腿部中弹,没办法,只能先去包扎伤口。

他先在广州逗留了一阵子,然后路过香港到了上海,住进了牛惠霖骨科医院养病。就是因为这个,陈赓没能赶上上井冈山的时机。

等伤势好转些了,陈赓就开始着手处理上海中央特科的事务。

1931年的时候,根据组织安排,陈赓去了鄂豫皖根据地工作,他一开始当的是红4军13师318团的团长。没过多久,红四方面军成立了,陈赓就被提拔为了红12师的师长。

红四方面军里,最厉害的要数红12师,它手下管着34团、35团还有36团这三个团。

红12师真可谓高手众多,不光是主力部队强大,师长陈赓就是个大名鼎鼎的勇士。说到它下面的三个团长,虽然高绍先因为牺牲得早,不太被人知道,但另外两位团长,那可都是了不起的战斗英雄。

猜猜这两位团长是谁?没错,他们就是许世友和徐海东。

那时候,许世友是34团的领头人,徐海东呢,则是36团的团长。这就是为什么陈赓会说,他曾经做过徐海东上司的原因。

在陈赓的印象中,徐海东特别会打硬仗。

1932年2月份,红12师接到命令要去打下潢川。那时候,大雪纷飞,为了赶紧打败敌人,徐海东带着一个特务连冲在最前面,他们不怕死、特别勇猛的样子,给陈赓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从那时候开始,陈赓就把“徐老虎”这个名字牢牢记在心里了。

不过到了那年9月,陈赓又一次负伤,只好回上海继续治疗,因此,他和徐海东就此别过,后来也很少有机会并肩作战了。

不过话说回来,陈赓以前确实是徐海东的上司,这事儿千真万确。

为啥陈赓大将,虽然是徐海东的上级,但在排名上却在徐海东之后呢?说起来,这里面有三个关键因素。

首先,要说的是,徐海东以前当的官比陈赓大。

陈赓确实当过红12师的师长,不过时间不长,也就从1931年11月开始到1932年10月结束,差不多就一年的功夫。

那时候,也就是在1932年5月的时候,徐海东已经当上了红四方面军独立师的师长。

换句话说,那时候徐海东和陈赓的级别已经一样高了。后来,陈赓因为受伤回上海养病,过了大约半年,到了1933年2月,徐海东就当上了红25军的副军长,后来还升为了军长。

打从这以后,徐海东和陈赓在工作上的头衔就拉开了不小的距离。

长征启程时,陈赓作为红军干部团的领头人踏上了征途,徐海东呢,他是红25军的军事负责人,也跟着一起走了。

等红军到了陕北,他们俩之间的差距又拉大了不少。

陈赓到陕北时,是红军第十三团的团长,然后在1935年年底,也就是12月份,他变成了红军第一师的师长。

就在那时候,徐海东带着他的红25军到了陕北,跟陕红军合到了一起,组成了红十五军团,徐海东自己也当上了这个军团的军团长。

一个是部队的大队长,另一个是指挥整个军团的头儿,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因此,长征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按规矩说徐海东算是陈赓的头儿。但到了抗战那会儿,红军变成了八路军,陈赓就当上了129师386旅的旅长,而徐海东呢,他成了115师344旅的旅长。

虽然打仗那会儿他们俩级别一样,但早在红军时候,徐海东的官职就比陈赓高,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儿。

说到解放战争那会儿,真的没法比较,因为徐海东早在1938年身体就不好了,开始休息养病,很遗憾地错过了整个解放战争。所以,那段时间,他在职务上跟陈赓是没法放在一起比的。

徐海东在红军时,不仅职位比陈赓高,立的战功也比陈赓多。

徐海东不光参加了黄麻起义,还带头搞起了年关大暴动,并且在鄂豫皖苏区一直跟敌人斗。就算敌人大规模“围剿”,徐海东带着红25军,在特别不容易的情况下,还是勇敢地跟比自己多好多倍的敌人打了好几仗。

最终,凭借着机智多变的打法和不怕牺牲的勇气,徐海东带着25军成功打破了敌人妄图在三个月内“一举消灭,不留后患”的计划,为革命保留了一支骨干队伍。

后来,红25军踏上了长征的北路,出发那会儿,他们缺枪少弹,人数连3000都不到,队员们平均年龄才16岁,敌人曾嘲笑他们是“小孩子部队”。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在徐海东的带领下,变成了让狼群都害怕的勇猛之军。

在长征途中,红25军采取了“躲开弱的,专打强的”策略,一路上好消息连连。从鄂豫皖走到陕北,不论是东北军、陕西军、国民党中央军还是马家军,红25军都跟他们交过手,并且每次都把他们打败了。

1934年9月15号,红25军到了陕北,他们是最晚出发的,但竟然是第一支抵达陕北的红军队伍。

徐海东在点人数时发现,一开始的3000人,现在不光没少,还多了一些。而且,他们的装备也大有改善,连机关枪都多了上百挺呢。

这火力,简直跟正规军有一拼了。

后来,红25军跟陕北红军合在一块儿,成了红十五军团,还是在徐海东的带领下,把敌人打得一直往后退,对巩固和扩大陕北的根据地起了大作用。

说白了,多亏了徐海东,不然光靠陕北红军,在陕北站稳脚跟可没那么容易。要是没站稳,那中国革命的根基就没了,历史的走向说不定也得变一变。

陈赓在长征前头先养了一阵子伤,等长征开始的时候,他就成了干部团的团长。这个干部团啊,主要是保护中央的大部队。因此呢,上级一般不会让他们像普通士兵那样去冲锋陷阵。这样一来,陈赓在长征路上参与打仗的机会就比较少了。

到了抗日战争那会儿,陈赓的本事才真正显露头角。他带的386旅,是八路军里打仗打得最棒的队伍之一,把日军打得那叫一个憋屈,为了找回场子,日军还放出狠话,“就盯着386旅打”。

不过那时候已经是抗日战争了,要是只说红军那会儿,陈赓因为没啥大展身手的机会,所以军功上确实比徐海东少了不少。

最关键的是,徐海东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就像及时雨一样帮助了中央红军,并且始终对党忠心耿耿。

中央红军到了陕北后,处境挺艰难,衣服不够穿,粮食也快没了,武器装备更是短缺。就在这紧要关头,徐海东伸出了援手,送来了5000块大洋,这才让中央红军渡过了难关。

而且,徐海东明确表示,他会一心一意听从毛主席的指挥。

那时候,徐海东手里有枪有兵,是个大人物,可他从不搞小团伙,一门心思忠于党,这事儿真叫人动容。

五千块钱虽然不算多,但它的分量和重要性可真不小。

总的来说,虽然徐海东没有参加解放战争,但他对革命有着非常大的贡献,这也是他即使多年卧病在床,还能排在大将第二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陈赓在红军时期的表现没徐海东那么突出,但他其实是有机会赶上甚至超过的。1947年的时候,陈毅给中央发电报,里面就提到了这事儿。

我觉得咱们党这二十多年里,真正厉害的军事人才不算多。但最近粟裕、陈赓这两个人特别出色,未来可期,眼看就要跟上彭、刘、林他们的步伐,一起大展宏图了。

彭、刘、林这三位,可是我军中的顶尖大将,陈毅的话说白了,就是说陈赓现在差不多能跟这三位大将相提并论了。

因此,要是照这样看下去,陈赓以后的成就说不定会比徐海东还要大,毕竟徐海东错过了整个解放战争。

不过,陈赓在战斗中的一些不当决策,让彼此之间的差距显现了出来。

1948年5月份,刘伯承带着中野部队发起了宛东战斗,他让中野的第1、第3和第6纵队组成了一个东边的部队集团,假装攻打确山那边,好让住在附近的国军胡琏部队以为他们是主攻对象,从而达到拖住他们的效果。

其实,刘伯承心里真正盘算的是驻守在南阳的国军张轸部队。

刘伯承的策略是让东边的部队假装攻打确山,这样既拖住了胡琏的军队,又能让张轸的部队上钩来帮忙。等张轸一来,陈赓带着的中野2纵、4纵,还有华野10纵这些西边的部队,就能趁机把张轸团团围住,一举消灭他。

一开始的时候,事情还真是按照刘伯承的打算一步步进行着。

东集团猛攻确山之时,国军急忙下令,让张轸率领的5万大军从南阳火速前往增援。到了那个月的28号,张轸丝毫不敢耽误,已经带兵赶到了南阳社旗附近。

一见张轸现身,陈赓立马按计划行动,从四面八方悄悄逼近,到了29日傍晚,差不多把张轸给团团围住了。

后来,陈赓跟刘邓说,他们打算用西线的主力部队继续给张轸施压,再把他手下的人分开。而且,他们想一下子就把敌人全部消灭掉,所以盼着东线的部队能快点过来,两边一起动手,抓住张轸。

听完报告,刘伯承非常高兴,从眼下的形势判断,陈赓已经对张轸形成了北、西、南三面的包围圈,就等着东边的部队把路一封,张轸就彻底成了没法逃跑的困兽了。

要是能把张轸的部队全部消灭,那国军就会少了一个能快速行动的兵团,而且我们还能得到好多武器装备和物资。最关键的是,这还能显示中野部队有打大规模歼灭战的本领。

可偏偏在一切都准备妥当的重要关头,陈赓却出了个大差错。

29号晚上,张轸给驻守在信阳的副官打了个电话。副官跟他说,他们已经发现中野的主力部队在东边集合,看起来就像是要设个圈套,所以副官提醒张轸,千万别往那火坑里跳。

张轸自己也察觉到了一些端倪,现在听了副手的报告后,他更加确信解放军打算对他来个包围歼灭。

所以,张轸心里打起了退堂鼓,琢磨着回南阳去。

但匆忙撤退可能还是会被追上,张轸左思右想,想到了个主意。他拿起电话,大声说一定会完成任务,继续支援确山,然后又悄悄用日语对副手说,让他告诉蒋介石和白崇禧,自己打算回南阳去。

因为负责监听的我军情报人员听不懂日语,所以就误以为张轸还会派兵增援确山。

陈赓听完报告后,没看出张轸有啥打算,就变得不那么小心了。他还琢磨着自己带的4纵不是打头阵的,没必要跟敌人缠得太紧。于是,他就让4纵跟敌人保持距离,好让张轸继续往确山那边走。

就是这个指令,把事情给搞砸了。

31号那天,张轸在往东走的路上,突然来了个急转弯,直奔南阳而去。4纵因为离他挺远,一时间没来得及拦住他。

结果就是,张轸带着他那五万人的整编队伍跑路了。

战后,刘伯承对整场战役表示“非常失望”,他特别指出了陈赓率领的西兵团的问题,说这是一次“走错路的关键失误”。

为啥身经百战的陈赓,会犯这样一个简单的错误呢?其实,刘波承批评时已经点出了其中的缘由。

那就是说,陈赓“担心自己的人会受到伤害”。

陈赓向来以心疼士兵著称,他总是把关爱士兵放在第一位,所以特别不情愿打那种消耗人力的持久战。虽说作为将领,心疼士兵是好事,但战场上牺牲在所难免,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看看我们军队取得的那些大胜仗,每次都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说白了,带兵打仗不能心慈手软,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时候,只有勇于面对危险,才能真正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但陈赓在这方面想法有点偏差,所以就导致了这样的后果。

所以战后,陈赓的队伍就不再是单独的一个战略团体,没法再独自带领大军,这样一来,他在大将中的排名顺序也就受到了影响。

陈赓打仗特别厉害,但可惜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升到野战军将领的位置,所以在大将的排名上,他就比徐海东低了一些。不过,这并不影响陈赓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将军。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