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守军对抗8万日军,师长副师长团长全都牺牲,日军大赞皆为勇士
发布日期:2025-09-02 08:11 点击次数:159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沧海阅铭
编辑 | 沧海阅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1944 年许昌城外的麦田里,村民王柱撞见了件一辈子忘不掉的事 —— 一个穿黄呢将军服的人倒在麦垄间,手里攥着块带血的怀表。
后来才知这是守许昌的师长,可为啥连日本兵都要给他立块 “勇将” 碑?3000 人对着 8 万日军,明知打不赢,为啥没一个人往后退?
1944 年 5 月的清晨,许昌小王庄的露水比往常重,王柱扛着锄头往自家麦田走,裤脚沾着泥点。
走到地头突然脚一停,麦丛里露着片黄布,走近一看,是个穿将军服的人,胸前的血把布浸成了深褐色。
那人手里攥着块铜怀表,表盖裂着缝,上面刻的 “吕” 字还能看清,王柱后来听人说,这是新编 29 师的吕公良师长,牺牲前把警卫员推走,喊着 “你们快走,继续抗日”。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军人跟咱们想的不一样,他们到最后一刻,想的不是自己能不能活,是还有没人能接着保家。
军人的最后一口气,从来不是为自己喘的,可为啥吕公良早知道守不住,还偏要守许昌呢?倒回半个月前,4 月的许昌文峰塔下,风裹着土腥味。
塔前挤满了穿灰布军装的士兵,还有拎着篮子来送粮的老百姓,吕公良站在塔基上,声音不高却挺亮。
他没说啥 “为国捐躯” 的漂亮话,就攥着拳头讲:“我吕公良今日与许昌共存亡,” 站在最前面的士兵后来回忆。
师长说这话时,手背上的青筋都绷着,不像是喊口号,倒像是在跟自己较劲,那天傍晚,吕公良的老婆带着俩孩子来了,大的 8 岁牵着弟弟的手,小的才 5 岁,怯生生躲在妈妈身后。
吕公良刚查完城防回来,脸上还沾着灰,见了孩子赶紧蹲下来,他把小儿子抱在怀里,脸贴了贴孩子的额头,没说几句话就催他们走:“我是军人,保家卫国是本分,你们去后方安全的地方。”
老婆红着眼问啥时候能回来,他就摇了摇头,没敢看老婆的眼睛,后来有人在他口袋里翻出封没寄的家书,纸上写着 “国破尚未复,吾辈何以为家”。
其实有些离别说不出口的归期,早就是下定的决心了。可 3000 人对着 8 万日军,他们到底是怎么准备这场仗的?
4 月 30 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许昌城外的炮声突然炸响,城北俎庄的阵地上,85 团的欧阳步连长一下子从战壕里跳起来。
他扒着战壕沿往外看,远处的日军阵地里,几十门重炮正往这边轰,炮弹落在阵地上,土块和石子溅得老高。
身边的小兵才 17 岁,手攥着步枪,指节都发白了,欧阳步拍了拍他的肩,日军第一波冲锋上来时,欧阳步喊着 “打!”。
机枪和步枪的声音混在一起,冲在最前面的鬼子倒了一片,可后面的还在往上涌,就这样来来回回,他们硬是把鬼子打退了五回。
有个小兵腿被炮弹片划了道大口子,血顺着裤管流,却还拖着断腿往机枪里填子弹,嘴里念叨着 “不能让他们过去”。
现在咱们说 “硬骨头”,其实哪有不怕疼的,是疼的时候还想着护着身后的人,可鬼子太阴了,第六次进攻时,突然放起了毒气弹。
绿莹莹的烟往战壕里飘,士兵们呛得直咳嗽,眼泪鼻涕一起流,欧阳步捂着鼻子,喊着 “撤!先把伤员抬走!”,弟兄们才扶着伤员往后退。
走的时候,那个 17 岁的小兵回头望了眼阵地,问欧阳步 “连长,咱们还能打回来不?” 欧阳步咬着牙点头:“能!只要咱们活着,就跟鬼子干到底!”
撤退不是认输,是为了下次还能接着打,可西门那边,很快又传来了坏消息 —— 坦克冲进来了。
当天下午,日军的坦克撞开了西门,履带压着城墙砖的声音,在城里都能听见,宋发魁营长带着弟兄们钻进胡同,巷战就这么打起来了,每扇门后、每堵墙后都藏着人。
有个叫张大勇的上等兵,子弹打光了,从怀里掏出包手榴弹,扯掉引线就往鬼子堆里冲,“轰隆” 一声响,啥都没剩。
还有西关的王大爷,70 多岁了,见个鬼子闯进院子,抄起自家的铁锅就砸过去,鬼子当场就倒了。
傍晚的时候,南门也守不住了,乔冠英营长手里攥着把锄刀,跟鬼子肉搏,砍倒了三个,最后才被乱枪打死。
现在想,那时候哪有什么天生的勇士,都是想守住自己家的普通人,可许昌城眼看要破了,他们最后是选择接着守,还是突围呢?
5 月 1 日凌晨,许昌城的火光还没灭,吕公良站在地下室里,看着剩下的弟兄,大多带着伤,有的胳膊吊在脖子上,有的腿上裹着渗血的布条。
他清了清嗓子说:“咱们任务完成了,现在要尽量活着,出去还能接着打鬼子,” 随后分了两路,副师长黄永淮带一路往东,他自己带一路往西,加起来还不到一千人。
黄永淮出发前,摸了摸口袋里的旧照片,那是 1937 年淞沪会战的合影,当年他没赶上守四行仓库,一直觉得是遗憾,这次他攥着枪说:“这回咱们不能输。”
可刚突出城东,就撞上了日军的埋伏,子弹扫过来,队伍一下子散了,黄永淮的胳膊中了枪,没跑多远就被鬼子围住,当了俘虏。
鬼子知道他是副师长,端来白米饭和清水,叽里呱啦说着让他劝降,黄永淮把碗往地上一摔,指着鬼子骂:“中国军人只有战死的,没有投降的!”
趁鬼子没反应过来,他猛地扑过去,夺过旁边卫兵的刺刀,一下子刺进一个日军军官的肚子,周围的鬼子慌了,乱枪打过来,黄永淮就这么倒在了地上,到死眼睛都没闭。
另一边吕公良带的队伍也不好走,一路上没歇过,刚到于庄就遇上了日军,85 团杨尚武团长喊着 “我来掩护”,带着几个人冲上去,没一会儿就中了弹,倒在麦田里。
他朝着弟兄们喊 “不要管我,赶快突围!”,声音越来越弱,最后手垂了下去,之前他给家里写过信,说 “马革裹尸,骨尤香”,这次真的实现了自己的话。
走到李庄时,87 团李培芹团长被炮弹炸中,当场就没了气;补充团刘耀军团长在小王庄被围,弹尽粮绝后带着最后几个人冲上去,全牺牲了。
5 月 2 日上午,吕公良身边就剩几十个人,在一片小树林里,鬼子的伏击枪响了,他身中四弹,倒在地上,警卫员想背他走,他却推开说 “这是命令,你们快走”。
最后这位 41 岁的师长,躺在麦田里没了呼吸,身上还穿着那身黄呢将军服 —— 他说过要光明磊落,到死都没违背自己的话。可他牺牲后,又发生了件让人没想到的事。
吕公良牺牲后,村民王柱心里不是滋味,趁着天黑,偷偷把他的遗体埋在自家地头,还在上面盖了些麦秆,怕被鬼子发现。
没过几天,日军搜查到这里,发现了遗体,联队长小野修走过来,看到那身将军服和手里的怀表,愣了半天没说话。
旁边的士兵想把遗体拖走,被他拦住了,小野修让人找了块木头,刻了 “勇将新编第二十九师师长吕公良之墓”,立在坟前。
有人问他为啥给中国将军立碑,他说 “这个人,是真的勇士”,其实鬼子也懂 “宁死不降” 的骨气,他们原本觉得一天就能拿下许昌,结果打了九天,还死了两千多人。
吕公良和弟兄们用命,换来了敌人的敬佩,这比打赢一场仗更难,1944 年 6 月,国民政府追赠吕公良、黄永淮为陆军少将,还把他们的事迹写进了战报。
可那时候战乱,好多人没听过这些名字,直到几十年后,才有更多人知道了这场仗,2014 年,吕公良、黄永淮被列入 “著名抗日英烈名录”,许昌城里也建了保卫战纪念馆。
开馆那天,来了不少老人,有的是当年的士兵,有的是烈士的家属,纪念馆里放着吕公良那封没寄出的家书,纸都泛黄了,上面的字却还清晰。
还有那块日军立的碑,被擦得干干净净,供人参观,每年 5 月 2 日,都会有人来献花,有老人给孩子讲当年的故事,说 “这些叔叔伯伯,是用命换了咱们现在的日子”。
其实记住他们,不只是记住一场仗,是记住中国人的骨气,现在的许昌城,高楼林立,文峰塔还立在那里,跟当年一样。
路过的人或许不知道,七十多年前,有三千个勇士在这里,为了保家卫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44 年的许昌保卫战,3000 将士对着 8 万日军,守了九天,没一个人投降,吕公良穿将军服战死,黄永淮被俘后仍反抗,普通士兵像张大勇、李小满,都用命护着这座城。
连日军都为吕公良立碑,称他们是勇士,如今纪念馆里的家书、石碑,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咱们记住这些英雄,不是为了怀念战争,是为了守住那份 “宁死不屈” 的骨气,这份骨气,从来都是中国人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