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1950年,贵州瓦工给杨勇上将写信:我没牺牲,昔日“打不死”的红军老将求归队

发布日期:2025-08-20 15:41    点击次数:184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贵州一间简朴的房间里,一位泥瓦匠正逐字逐句地看着手中的报纸。突然,报纸上跃入眼帘的两个名字让他心头一震: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

他立即提起笔,给这两位昔日的战友写了一封信。信中,这位名叫孔宪权的泥瓦匠,简短地告知对方自己还活着,并希望组织能够给他分配一份工作。

很快,杨勇和苏振华收到了这封出乎意料的信。他们回信表示极大的惊喜,直言“没想到你孔宪权居然还活在人间”。

中共遵义地委对信中信息进行了认真核实。确认身份后,组织迅速恢复了孔宪权的党籍,并给他安排了新的职位。一个普通的泥瓦匠,为何能让开国将领们如此惊喜,并得到组织的快速安置?这背后藏着一段被岁月尘封的传奇。

昔日勇将

孔宪权的人生故事,要从他投身革命说起。他原名孙权,1911年出生于湖南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社会底层百姓生活异常艰难。

红军队伍路过家乡时,他了解到这支队伍是专为穷人打天下。于是在他21岁那年,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红军。

孔宪权在战场上表现出非凡的机智与勇敢。他作战勇猛,多次全身而退,被黄克诚等老同志称赞为“打不死的陈咬金”,战友们也说他“命大”、“福将”。

他不仅有胆识,更兼具智谋。1930年12月的龙冈之战中,他曾为上级出谋划策,助力部队活捉了国民党师长张辉瓒,立下大功。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战略转移,开始了艰难的万里长征。孔宪权也随部队踏上了这条漫漫征途。

娄山关染血

长征途中,蒋介石调集重兵,妄图将红军“聚而歼之”。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为了巩固这一战略要地,党中央下达了夺取娄山关的命令。

娄山关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红十二团的作战参谋,孔宪权主动请缨,带领侦察兵深入敌阵,获取了重要的敌情部署,为战役胜利提供了关键信息。

1935年2月,娄山关战役打响。在攻打娄山关南侧黑神庙敌旅指挥所时,突击队遭遇敌人援军的猛烈反扑。孔宪权在公路左侧指挥,与战士们并肩作战。

他拿起手枪射击敌人,却不幸被子弹击中。左腿胯骨中了六发机枪子弹,他身体向右倾斜,瞬间倒下。

身受重伤的孔宪权忍着剧痛,灵活翻滚到路边水沟中,继续还击敌人。子弹打光后,他甚至做好了将最后一颗留给自己的准备,不愿被俘。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熟悉的冲锋号声突然响起。红军营长邓克明率援兵及时赶到,指挥部队阻击敌人,并安排卫生队搜救伤员。孔宪权这才被抬下战场,性命得以保全。

然而,彼时的医疗条件极度匮乏。孔宪权的手术没有麻醉药,只能用鸦片水代替。胯骨被打碎,伤口久久不能愈合。

部队行军艰苦,孔宪权的伤势让他无法继续随行。为了不拖累部队,也出于战友的关切,组织决定将他留在当地休养。

红军给予他团以上伤病员的待遇,留下三百多银元作为日常开销,还专门派了一名卫生员和一名警卫员照顾他。部队将他安置在一位姓宋的财主家中,临行前还让宋财主写下了保证书。

在宋财主家,孔宪权在门板上躺了二十个月,那门板上甚至留下了他身体磨出的印子。伤愈后,他的左腿比右腿短了十厘米,走路一瘸一拐。

为了谋生,孔宪权改名叫孔宪权,做过挑担卖东西的货郎,后来拜师学艺,当起了泥瓦匠,乡亲们都称他为“跛子瓦匠”。

由于他曾是红军,当地百姓将他视为能逢凶化吉的“幸运化身”。甚至有人讨走他穿过的草鞋烧灰喝水,希望以此驱病辟邪。即便他多次解释无用,也抵不过乡亲们的苦苦哀求。

孔宪权也曾尝试寻找大部队,但战争年代通讯不便,局势变幻莫测,他始终无法得知组织的动向。加上宋财主死活不让他走,他最终只能放弃,在民间隐姓埋名,默默等待。

重回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孔宪权一直关注着国家的变化。1950年,他在报纸上看到杨勇和苏振华的名字,心中狂喜,那封信也由此而生。

杨、苏二将的惊喜回信,拉开了孔宪权回归组织的序幕。中共遵义地委迅速介入,进行细致的身份核查。黄克诚大将更是亲自出具证明,帮助他恢复了党员身份,甚至在自己的长征回忆录中提及了孔宪权。

孔宪权在给组织的信中明确表示,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仍然渴望为国家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这封信由黄克诚转交给组织,充分展现了他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

1952年,孔宪权被任命为遵义第七区副区长。随后,他被调任遵义会议纪念馆筹备委员会秘书,投入到纪念馆的筹备工作之中。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中国建国后最早建立的21个革命纪念馆之一,没有可供借鉴的先例。尽管筹建难度巨大,但孔宪权的工作热情丝毫不减。

他根据文化部的指示精神,大规模改造了会址环境。为了收集珍贵的文物和资料,他拖着一条伤腿,跋山涉水,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完成了44个县市的征集采访任务。

他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今纪念馆中近2000件文物,其中1200多件都是他在职期间收集到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铭刻着永不磨灭的红色精神。

1955年,孔宪权正式被批复担任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在任期间,他几乎每天都在为纪念馆的工作奔波,忙得没有休息时间。

1964年,毛主席为遵义会议纪念馆题写了“遵义会议议址”六个大字,这是解放后毛主席为革命纪念馆唯一的题词,是对孔宪权和纪念馆工作的至高褒奖。

纪念馆建成后,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忙碌时,孔宪权就和工作人员睡在单位的平房里。在六十年代的艰苦岁月里,他和夫人还在纪念馆后花园种植瓜果蔬菜,补贴工作人员的口粮。他经常亲自为年轻人讲解,传承革命精神。

精神绵延

长征精神,在孔宪权身上具象化为一种勤俭朴素的家风,代代相传。他的孙女孔霞,现在也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宣讲员。孔霞1970年出生于云南昆明,她的父亲正是受孔宪权影响,早年参军入伍。

孔霞回到遵义后,虽然与爷爷交流不多,但对他的印象却十分深刻。爷爷日常生活严苛,对小辈的教育十分严格,强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他买菜总是挑下午最蔫的,那是用他的方式助农。家里“桌上不可以留一粒米”,他认为“一滴汗也换不来一粒粮”。

作为退休干部,孔宪权的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但他家中的药柜却总是锁着。他公私分明,坚持“不能占公家的便宜”,认为国家的东西应留给真正需要的人。

即便自己家中不算宽裕,他仍会接济贫困的乡亲。“成物不可损”是孔宪权常说的话,只要还能用的东西,他绝不会换新的。孔霞家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比她儿子年纪还大的旧物,依然完好使用。

1997年,孔霞考取了全国导游证,这为她后来系统学习红色文化打下了基础。2013年退休后,她开始系统整理长征故事,走上红色宣讲的道路。

孔霞的姓氏在贵州比较少见,这常引出对她爷爷孔宪权故事的询问。她对长征精神的理解,正是来源于与爷爷朝夕相处中感受到的点点滴滴。

孔宪权生前从不提及自己受伤的细节,只说战争如何激烈。1988年他因病去世,享年78岁。令人震惊的是,在他的骨灰中,竟发现了身体里的第六枚弹片。这无声的遗物,再次印证了他不屈不挠、默默奉献的坚毅品格。

孔宪权逝世后,胡耀邦亲自发来唁电,表达了对这位长征老战友的深切哀悼。全国七大军区也纷纷发来唁电,足见其历史地位和贡献。

受孔宪权革命经历的影响,他的儿子入伍,现在他的孙子也打算参军报效国家,延续着家族的红色血脉。

历史回响

孔宪权的一生,从炮火硝烟到建设新中国,从隐姓埋名到历史守护,他用生命诠释了坚韧不拔的信念和对民族大义的深沉担当。他的故事,是无数革命先辈们默默奉献的缩影。

通过文物和纪念馆,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那段坎坷的历史。这是一种与先辈们“面对面”的方式,感受他们为实现目标而顽强奋斗的精神。新时代的少年们心中抱负远大,他们的活力将推动国家发展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