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大棒失灵?100%芯片税未吓退市场,反而引爆三大疑问!
发布日期:2025-08-13 20:27 点击次数:185
美国总统近期在椭圆形办公室一番话,直接把矛头指向芯片进口,扬言要祭出100%的高额关税。他把话撂得很清楚:除非相关企业“承诺在美国建厂”,否则就得交这笔钱。为了强调立场,他还特别提到近期已表态将向美国国内制造业再投1000亿美元的苹果公司,作为这种合作的例子。
关税来了,谁困惑?
然而,这番看似力度十足的表态,并未在市场中制造恐慌,反而让不少分析师感到十分困惑。周四的市场反应就很能说明问题。在首尔,三星电子的股价上涨了2.5%,SK海力士也随之上涨1.4%。同样在周四,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台积电,其在台湾的股价也涨了4.9%。欧洲的一些主要芯片公司,比如英飞凌科技和意法半导体,在法兰克福和巴黎的股价则几乎没有波动。
这种市场表现差异的背后,是业界对政策实际执行范围的普遍疑问。伯恩斯坦(Bernstein)分析师StacyRasgon在一份报告里就明确指出,芯片制造商们眼下并不清楚,究竟怎样的承诺才算是在美国建厂。他们也在琢磨,那些已经建好的基础设施,能不能让公司免受关税冲击?
Rasgon还提出更多细节疑问:这些关税对那些只设计芯片,但依赖台积电等第三方制造商生产的公司意味着什么?更复杂的还有,大部分进入美国的半导体都包含在其他产品里,比如手机、电脑、汽车和冰箱等。那么,生产这些最终产品的公司,是不是也必须承诺在美国建厂呢?
在这种普遍的不确定性中,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收到了明确的信号。欧盟委员会周四就表示,针对芯片产品,欧美贸易磋商中设定的15%关税上限依然有效。欧盟委员会发言人OlofGill在布鲁塞尔的发布会上证实,他们得到的承诺是“关税上限全线为15%”,并且“这涵盖所有产品”。
韩国贸易部长也向外界保证,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这两家韩国的芯片巨头会获得豁免。此外,像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台积电和市值最高的英伟达公司,此前都已同意向美国制造业投入数千亿美元。这些大型企业的现有投资和获得的保障,似乎让它们免于直接受到此次关税威胁的冲击。
欧洲芯片:路怎么走?
尽管如此,分析师们认为,一些欧洲主要的芯片制造商,比如英飞凌和意法半导体,由于它们在美国的生产布局相对有限,可能面临最大的风险。这一点值得特别关注。
杰富瑞(Jefferies)分析师WilliamBeavington分析称,如果欧盟设定的15%关税上限无法有效保护这些欧洲公司的销售,它们可能会失去客户,因为客户可能会转而选择美国的竞争对手。不过,Beavington也提到了一种可能的应对办法:这些欧洲企业或许可以通过将生产外包给像台积电这样在美国设有工厂的代工厂,以此来规避潜在的惩罚性关税。
以英飞凌为例,它通过2020年收购CypressSemiconductor,确实在美国拥有生产基地,并且还有多个研发设施。然而,英飞凌的代表对于关税问题拒绝作出推测,理由是目前还没有官方文件发布。英飞凌在2024财年大约11%的销售额来自美国市场,这意味着任何关税政策的变动都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
另一家欧洲芯片公司意法半导体,其业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两大重要客户:苹果和特斯拉。汇总数据显示,这两家公司就占到了意法半导体年收入的大约21%。面对新的关税威胁,意法半导体方面也选择不予置评。
这关税,真管用吗?
来自美国最高层的这项贸易威胁,在芯片行业内部引发了更多的是疑问和探讨,而非立即的顺从。英飞凌首席执行官JochenHanebeck本周一在公司位于德国德累斯顿的工厂时,就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Hanebeck直言不讳地指出,半导体关税“从根本上来说是错误的”,因为它最终会对贸易双方都造成伤害。他强调了一个核心事实:“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立生产所有的半导体,哪怕只是一部分。”这番话清楚表明了全球芯片供应链高度专业化和相互依赖的现实。
花旗银行的分析师们也在周四的报告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关税在半导体行业通常没什么效果”。他们解释说,更换半导体供应商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而且耗费的时间也相当漫长。因此,这种高昂的转换成本和长时间的等待,使得关税在改变对大多数高端半导体产品的需求方面,效果并不明显。
结语
这次美国总统提出的100%芯片关税威胁,并没有在行业内制造出预想中的巨大震动,反而凸显了其执行层面的复杂性,以及与全球化产业现实的脱节。在芯片产业高度专业化且相互依存的背景下,那种单边关税政策很难彻底改变现有供应链的格局。它更多地引发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并促使企业在现有框架内寻找变通办法,或积极寻求豁免,而不是从根本上重塑生产布局。这事儿啊,说白了,就是全球化分工走到今天,再想简单粗暴地按回去,真的挺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