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热线电话:

雅江水力项目中的国际角逐与战略较量

发布日期:2025-07-28 16:49    点击次数:159

在国内,挺多人认识麦克马洪这个人,基本上都是因为那条著名的“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出生在印度西北边,年轻的时候一直在英国军队里混迹。那会儿,他在印度西北边境驻扎,正赶上沙皇俄国开始扩张的时期。

他的任务一直偏重于外交,所以也就练出来一手搅浑水的本领。

比如挑唆阿拉伯人反对奥斯曼帝国,煽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之间的情绪,再有就是那条臭名远扬的“麦克马洪线”。

当时麦克马洪最担心的,就是俄国人哪天喝完伏特加醉醺醺的就跑过来抢自己的地盘。这才开始盘算着设个缓冲区。

“麦克马洪线”最初的用意其实是想把西藏划成英俄两国的缓冲地带,这样一来就方便保护英国的殖民地―皇冠印度。其实当时并没有打算去侵占西藏,因为对于处于多国作战状态的英国来说,去荒凉贫瘠的西藏开拓版图根本不合算。

麦克马洪认为,这个缓冲地带一方面不能离开中国,否则就太脆弱,容易被俄国蚕食,另一方面也不能太宽广,否则容易引起中方的反对,还会增加英国的军事负担。

为了弄清楚缓冲区到底多大,英国派出去不少勘测队,专门在西藏搞情报,主要有三队:一支由他们自己间谍贝利亲自带领,另外两支则在雅鲁藏布江以西调查支流西永河,另一队在雅鲁藏布江以东调查支流丹巴曲。

这些间谍的行动,为第二年“麦克马洪线”的制定提供了关键的地理资料。

1914年,麦克马洪主持了西姆拉会议,悄悄地划定了“麦克马洪线”。会后,他还暗地里偷偷背着中国政府,拉拢中国西藏的噶夏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把原本属于中国西藏地区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到英属印度去了。

就是说嘛,那“麦克马洪线”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是英国人自己编排的一个阴谋闹剧,一直没有得到官方的正式认可。

可是,印度独立之后,就当“麦克马洪线”是英国人留下来的“遗产”,不断在边界问题上折腾,还曾经非法侵入了墨脱三分之二的地区。

毕竟,墨脱位于中印边界线上,是个敏感地区,所以提到墨脱,反映出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一些动作让人觉得不太安稳。

这个地方就在中印交界,算是个战略重地。墨脱也把泸公河、雅鲁藏布江、巴拉山这些重要区域守得牢牢的,掌握着两条大水源的上游位置。

这事儿关系到水源开发和资源挖掘的重要事情。所以啊,印度对中国在墨脱修水电站的事儿一直没少搅和,口水战一直不断。

不过今年这事儿倒有点儿不一样,挺奇怪的。

2024年12月25日,中国政府正式批准了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站建设项目。

很多人都觉得看不懂,心里直纳闷,这么爆炸性的消息怎么一点水花都没溅出来?就连那群杠精的印度网友也不激动,随便说了几句就转身去干别的了,完全不像平时那种吵吵嚷嚷的模样。

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啊?

墨脱水电站准备建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大拐弯处,那块地方的地理环境真是太特别了,水能资源丰富得让人震惊。

工程的装机容量超过6000万千瓦,比三峡还要多出三倍,真是让人不得不惊叹。

要是说到我们的基础设施能力,放着这么宝贵的资源,为什么不提早动手开发呢?

主要是因为难度确实挺高的。

做任何事都得讲个步骤,咱们变成基建大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得从简单的开始,按部就班地逐步提升。水电站的工程也是这个道理,起初用长江和黄河试试水,逐渐向难一点的水域挑战,比如澜沧江、金沙江,然后再到雅鲁藏布江上游,逐步闯关升级,直到最后建成墨脱水电站。

为什么说这个是大Boss呢?

要说这个地方的水资源可是了不得啊。雅鲁藏布江的水流分布可不均匀,就像一根管子,前面细后面粗。上游和中游的水量相对较少,年径流大概在600亿立方米左右,地势也挺平坦,这样一来,修建电站就不用费太多劲。早些时候,雅江上游那些水电站都建在那边。

问题在于发电的量挺有限,最大那个藏木水电站,装机也就51万千瓦左右。往下游渡过雅鲁藏布江的大峡谷,水量变多了,达到1600亿立方米。而且,水流被喜马拉雅和横断山脉包围成个U形,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大拐弯。

210公里的路程,落差有两千多米,简直像倾泻而下似的。上游那些加起来也比不过它一分一毫,绝对是个真正的巨头级别的存在。

当然啦,既然是个大boss,怎么能让你轻松得手呢,这地方的特色就是山高谷深,地势险峻,进出都挺不容易的。

墨脱县,被人叫做“世界孤岛”,早在1975年就开始修路,直到2013年才算真正通畅。那会儿大雪一来,封山挺频繁,一年里大概只有四个月能开车通行。后来他们修了一条隧道,这才让通行时间延长到九个月,不过现在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一发作,道路还经常断。

要是在这么个地方建大型水利工程,想象一下,那真是挺费劲的。工程机械根本施展不开,原材料也运不上去,连搭建电缆都得费不少心。以前这条件根本不具备,基本想都不用想。

后来,他们掌握了一些新的技巧,慢慢有了挑战这个boss的底气。

除了修桥铺路之外,还有两个技能格外关键。

一个是盾构机,主要负责掘隧道,像穿山甲一样,起初被德国人垄断,价格贵得让人咋舌。国产之后,变成了普通货,随便用。

以前,墨脱水电站还有不少建设方案,可现在只剩下一个了,就是截弯取直,把那条超过三十公里的隧道挖出来,把弯弯绕绕的U型拐点打通,用2000多米的落差来发电。

要是在以前,这事根本不敢想,可现在有了盾构机,一切就变得有希望了。

其实啊,这个施工方案已经在一个例子里试过了,那就是雅砻江上的锦屏二级水电站。它的地形特征跟墨脱段差不多,都是个U字形的大河湾,并且两端都打通了四条17公里长的引水隧道。这座电站已经投产六年了,运行得还挺稳当。

有了这些基础的准备工作,再去攻克喜马拉雅 those地方,也就不算啥难题了。

另一项技术就是特高压输电,西藏面积大、人口少,用不了那么多电,绝大部分得运到东部电力需求大的地方,或者卖给东南亚。长距离输电的唯一办法就是采用特高压技术,这也是我们在全球少数几个掌握的领先技术之一,而且经过多年的西电东输实践验证,既成熟又稳妥。

说到这儿,不禁感慨万千,真正能改变世界的,还是科技啊。很多事情最开始觉得简直是天方夜谭,但人类一直在往前走,哪天哪一方面突破了一下,就可能开辟出全新的天地,曾经的难题也就不再算啥了。

所以呀,发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整天坐在井里担心井水快干了,不会有什么大用处,得跳出井底,去找新的增长点才是下策。

咱们大力发展水电站,实质上也是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作为全球用电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早就实现了用电自由,但实际上,62%的电力还是得靠火电。以前挖山西的煤,现在则从澳大利亚和俄罗斯进口。不是一直有人说嘛,说咱们的电动车其实算得上是“煤动车”。

煤炭毕竟算是存量消耗,总有用完的一天。为此国家也提出了能源转型的目标,2030年前要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其实是在逼着能源企业换个赛道。没得退路,就算是喜马拉雅,再难也得试一试。

有人说工程为什么拖得这么久,都是印度在搅局,其实这影子不大。以三哥的水平,打打南亚小国还能,想对咱们指指点点,那基本就是自找乐呵,没人会在意他们说什么。

再聊聊第二个问题,这个水电站能不能让印度难堪一筹?

这事儿肯定解决不了,不过把情况讲明白,咱们还是得从头说起。

咱们都知道雅鲁藏布江经过中国、印度和孟加拉三个国家。中国在上游的位置,按常理,上游国家对水资源享有优先支配权,比如在河道边弄个水库,雨季储水,旱季放水,这样一来,能确保河里的水一年四季都比较平顺。

用水库调节水量这种招数,早就有人试过,比如洞庭湖和鄱阳湖,其实就相当于是长江的两个天然蓄水池。

其实,现在的水利工程除了可以调节水量,还会利用水流发电,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不过呢,流域的水资源可就那么多,上游留着水,下游的水就会变少。这不仅仅影响到生产和生活,要是下游国家有入海口,情况可能会更糟,水位掉了,海水就会倒灌,结果原本能种地的沿海三角洲一下子变成盐碱地。

要是上下游都在同一个国家,情况就简单多了,中央政府召集各省市的领导集中讨论,出来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啥的。比方说咱们国家的转移支付,一部分就是省份间相互补贴,反正都是一块儿吃饭,没人反对,觉得挺合适的。

要是上下游在两个国家,那事就不那么容易应付了。比如说,美国在科罗拉多河上游兴建了几十个水电站,把科罗拉多河的水量大部分都拦住了,差不多有90%的水都被截了,只留给墨西哥的只有个10%,而且还规定只能用来恢复自然生态,专水专用,不能用做别的。墨西哥能咋办呢?就只能忍着,没办法。

大家都知道变形金刚里封印威震天的胡佛大坝吧,那个其实是科罗拉多河上面最大的一个大坝,算是美国人打造的形象工程,经常出现在影视剧里。谁晓得,风光无限背后,实际上墨西哥那边在为此哭泣呢。

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工程嘛,在两河流域上游修了不止几十座大坝和水电站,水直接供应到家里。结果呀,下游的叙利亚和伊拉克倒是受尘封指责,土耳其说:“石油是你们的,水是我们的。”这点讲的真是不讲情面。早些时候,叙利亚和伊拉克还能跟土耳其较量几下,可如今,这两个国家都变得乱七八糟,土耳其倒是一副毫无顾忌的模样。

要是两个国家闹仇,那可就麻烦大了。上游一调头,就能反向操作:枯水的时候储水,丰水时放水,导致下游不堪其扰,干旱更干旱,洪涝更严重,天灾人祸一块扛。这个时候,大坝就变成了兵器,所以说,都是非常敏感的事。

不过,下游国家最忌惮的,还不是水电站。毕竟,发电用的水,最终还是要流到他们那边去,即使搞了个水库,那也只是河水中的一部分,有需要的时候还能退回去。他们真正担心的是,上游把水引走了,比如印度就有个北水南调工程,在雅江下游开了个口,把本该流向孟加拉的水引到了印度南部,这其实就属于持续排水,一去不复返。

还有呢,柬埔寨打算建个扶南运河,打算在湄公河上再开一道支流,把一部分水引入海里,这一搞,湄公河的水就被截断了一部分,越南在下游听到后,可是急了,连连骂嘴,紧张得不得了,怕水量减少会影响到他们那边。

就算上游国家啥都不干,仅仅封锁水文信息这一项,也够下游喝一壶了。这个也容易理解,河水怎么变,上游肯定先知道,提前打个招呼,下游就有充足的时间疏散老百姓,巩固河堤大坝。如果上游保持沉默,不说实话,下游全然不知道情况,等洪水真到家门口才晓得,那就是真正的灾难,跑都跑不掉。

2017年中印边境发生冲突的事儿紧接着,西藏的水文检测设备也出毛病了,好几年都没修,导致印度拿不到上游的水文数据,这一急就到处乱嚷嚷,焦急得不得了。

吼也没啥用,我们也尽力了,藏区的情况实在太复杂了一时半会儿修不好也正常,回去慢慢等着就行。

大家都能看出来吧,上游掌控下游,基本就是靠调节水量,通常来说,电站都具备这个功能。不过要说到墨脱水电站,就有点特殊了,这个工程对下游的水量几乎没啥影响。

为什么这么讲呢?主要是因为墨脱水电站的设计,实际调节水量的能力比较有限,或者说它对下游的水资源没什么干扰,基本上就是个“轻量级”的存在,影响不到其他地方的水量分配。

你看啊,大河的河道其实并不是封闭的,要是看看水系图的话,河流通常像条鱼骨一样,核心干流上还不断有支流来补水。这样理解也挺合理吧,毕竟流域面积那么大,如果只有一个水源,可能才流一半就蒸发掉了。所以呢,靠降雨、地下水和其它支流不断补给,结果有时候下游的水量反而比上游还多。

雅鲁藏布江就这么一条江,前面提过,中游上游的水量并不算多,到了下游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之前,只有600亿立方米的流量,但经过峡谷两边雪山的补给,出峡谷时已经变成1600亿立方米的净流,之后受藏南地区那极端大量的降雨浇灌,入海时的径流量已经飙升到惊人的6400亿立方米。

就是说吧,就算我们把雅鲁藏布江全部截住,也只能影响到印度那边四分之一的水量。再者,大家得清楚,印度东北部地盘挺大,但人口不多,工业也不发达,根本没有缺水的烦恼。

要是担心雨季开闸放水会搞洪水给印度,那就有点牵强了。墨脱水电站投资差不多要1万亿人民币,花了这么多钱还为了放水冲印度东北那荒凉的地方,靠谱吗?这不是挺荒谬的吗?

而且那地方的土著跟印度政府也不是一路人,把他们给淹了,印度政府都懒得搭理,还可能暗暗高兴呢,赶走了土著,也就没人来找麻烦了。

更为要紧的是,那块地方还包含了我们的藏南,虽然目前被印度非法占据,但毕竟是咱们的领土,怎么还能对自己动手呢。

就算咱们打算做点啥,墨脱水电站也没办法掌控水量。

之前提过,这个水电站是在喜马拉雅山上打的隧道,靠自然落差来发电,这种叫引流式水电站,堤坝不高,水库也很小,几乎没有调节水量的功能。简单来说,就像加了个过滤网,没有开关,不像水龙头一样,印度根本没必要担心这个问题。

其实,印度最忧虑的不是水电站,本来他们更担心的是雅鲁藏布江引流项目,也就是那个红旗河工程,不过这项目一直还在讨论中,离真正实施还挺远的。而且,红旗河原本的引水点就在大弯处,墨脱那边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也不可能把两件事同时搞好。既然已经建起了水电站,估计也不会再从那边引水了,印度大可放心了。

按理讲,印度这边也有不少水利方面的专家,既然他们知道没啥大事,怎么还每天跟我们唱对台戏呢?是不是印度人爱杠个不停呀?

也不排除吧,毕竟印度那独特的风格在国际上可是挺有名的,做啥事都挺稀奇的,挺正常的。

不过,“无脑反对”肯定不是主要原因,印度所有的行动背后都有一个逻辑,就是想跟我们争夺雅江水资源的开发权益。

关于水资源,国际上普遍遵循的规则就是谁先到谁得,这点挺有名的。

就是说,你在自己国家开发水资源是没问题的,但得注意不能影响到已经建成的工程。对于下游国家来说,最佳策略就是赶在上游国家动工之前,把自己的水利设施先建起来,这样就能占个先机。

印度作为经验丰富的国家,当然懂得怎么巧妙利用规则,于是拼命阻挠我们建水电站,同时也在自己国家忙着推进各项工程。

自2000年起,印度就在雅江下游的控制区域内筹划修建水电站,想要早早确立实际存在的状态。一旦我们这边在建设过程中对他们的水电站有所影响,他们就能理直气壮地将这事推到国际舞台上,大家一起责骂我们。

这纯粹就是为了修水电站而修水电站啊,所以印度内部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印度东北部地方广人稀,建了发电厂到底给谁用呢?再说了,印度也没有先进的超高压输电技术,水电站建成以后也只能是摆设罢了。

不过,印度官方一点都不在意这些,上届政府一直把在雅江下游建水电站当作首要任务。2003年,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就宣布要在全国范围内搞162个水电项目,而其中雅江下游就占了42个,装机容量也超过了一半。

更过分的是,这42个水电站都在咱们藏南地区,连跟中国没商量好就急匆匆开始施工,干脆就是在非法占领区动工,显得明摆着想搞个“生米煮成熟饭”。其中还有一个电站,蓄水以后会把我方实际控制线那边淹没掉,虽然那块地方没人住,但归根结底也是跨了界。

幸好印度的基础建设水平大家心里有数,那就是真的一言难尽。水电站和工厂建造可不是一回事儿,牵扯到迁移居民、环境整治,反对的声音可不少。印度中央政府也没办法全权掌控,搞不过地方上的各种势力,工程的推进速度就能想象得到啦。

到现在20年过去了,情况嘛,大体上就是这模样,投产的也就三个,都是些小型的电站。其他的项目嘛,搞不清楚,是不是还在挖坑、打地基,有没有动工就不好说了。

不过这印度人挺坚持的,虽然效果不咋地,但是每年都在喊口号。今年7月,他又启动了几个项目,说是投入十亿美元,不知道是之前停着的那些,还是新开挖的,总之印度的情况嘛,一头糊涂,也懒得多想。

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拼命争取在2024年把墨脱水电站核准建成,毕竟也是跟印度比着赶速度。

这两年网络上有人说咱们站在了顶尖位置,能轻松掌控下面那些国家,其实看看前面说的你就明白,这事没那么容易搞定。

水资源的争夺其实也是国家之间较量的一部分,并不是上游国家想怎么干就能怎么做。你要是真遇上像美国这样霸道的国家,那就真倒霉了。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美国在科罗拉多河上游修水坝,完全没考虑到墨西哥的用水需求。这也难怪,墨西哥被美国欺负不是一天两天了,也不是光靠大坝这件事,主要还是因为你离美国太近嘛。

还有土耳其这个家伙,不讲道理,占据安纳托利亚高原,干脆就是要把水源全都据为己有, actions 明目张胆,毫不手软。

不过大部分时候,大家还得凑合着商量着办,不能太过分,要不然就有可能鱼死网破,搞不好就会带着兵锋直逼上门。

你们得晓得第三次中东战争吧,以色列可真是不见得手,一边对付埃及,一边又搞定叙利亚,还在戈兰高地上搞了一场二战以后最大的一次坦克混战。

你说的倒挺有趣的,实际上以色列抢占戈兰高地可不是为了欣赏风景啥的。那地方地势高,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是块能一眼俯瞰整个北部边境的“制高点”。占上了之后,不光可以监视邻国动向,确保自己安全,还能掌控周围的地势,防止对方轻易突袭。所以说,“看风景”只是外表,里面可是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棋盘呢。

那还用说,畜生心机可不是盖的。中东那地方缺水得厉害,以色列一站稳脚跟,可就开始谋划水资源的争夺了。当时的计划就是在加利利湖开个通道,把湖里的水从北向南引入内盖夫沙漠,同时还能灌溉沿途的农田。♀♀♀

不过加利利湖可是约旦河的源头,把水一抽走,约旦河的水量就受大影响。等阿拉伯人反应过来,发现问题的时候,早已经晚了。以色列倒是挺有底气地说,我们的工程都搞完了,你们还能咋地?

因此,阿拉伯人在加利利湖上游的几条河流上修了水坝,打算从源头上截断以色列的水源。加利利湖供给了以色列大约三分之一的用水呢,你觉得以色列人会就这么轻松放手吗?

所以,他们就先把水坝炸了,然后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占领了戈兰高地,掌控了中东的“水塔”,让阿拉伯人再也不敢轻易搅局了。

到如今,戈兰高地依然在以色列手里,所以说,掌控了上游并不代表一切都稳妥,还得看整体国力。换个角度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感受一下。

你知道的,埃塞俄比亚掌控着青尼罗河上游,可是想随便修个大坝还不得经过各种审批和协调呀。

这事肯定不行嘛,当年以色列和埃及都在争西奈半岛,以色列还想拉埃塞俄比亚拿水坝,它出资金、出技术、出人,从尼罗河上游整到埃及的命根子。埃塞俄比亚当然觉得挺划算的,要建设水电站没问题,可是埃及那会儿还是非洲头号强国,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哥,过来一通威胁、利诱,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倒是埃及自己先把阿斯旺大坝盖了起来,还搞了个世界第二大的人造湖——纳赛尔湖,在尼罗河的下游那边玩得可挺嗨的。

后来埃及的气势没以前那么强了,好几年都没当“老大哥”了。埃塞俄比亚又提起过去的事,打算修个叫“复兴大坝”的水坝,然后一下子又引起了新一轮的争执。埃及和苏丹说,我们已经把河水分好了,你在上游修水坝会影响我们的用水。埃塞俄比亚则回,说我在自己国家修水坝,干嘛管我呢?而且,你们当初分河水时也没找我商量,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三方现在还在争论不停,埃塞俄比亚的水坝倒建起来了,可这事还没有彻底完。

因此,光就技术角度来说不上游对下游的压制优势,单独拿出来聊其实意义也不大,毕竟离开了整个国际大环境,这点影响也没那么关键。

还记得我刚才提到的那个国际惯例吧,也就是“开发水利工程不能影响其它国家已建工程”。这个规矩是基于1997年通过的《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挺搞笑的的是,虽然中印两国都含蓄地遵守这个规则,但两国都不是协议的签字方,稀里糊涂的情况下一下子就可以随心所欲,各干各的,也不算违反规定。

咱们也没和下游国家签过啥关于水资源分配的协议,更没有承诺出口河流的水量,这事儿倒是被西方多次抨击过。不过,西方指责的事情有的是,倒也不差这一桩。

签协议这事情啊,挺像一个人,天生个子高、挺力气大,旁人都说你长得很吓人,怕你动手。结果大家让你先把手绑起来,然后再聊生意,这么一看,你要是你,你还能答应吗?你又不是傻瓜。

谈到雅江水电站,2005年,军旅作家李伶发表了一部报告文学,书名叫《西藏之水救中国》。“西藏之水”主要讲的是将青藏高原的河流引到东部干旱地区,目标是每年能带来相当于两条黄河的水量。这也促成了后来广为传扬的“红旗河”这个名字,其灵感就出自这本书。毕竟,文学作品嘛,想象空间大得很,只是这个名字太过惊人,当时立马引起了印度的强烈反应。

在2010年,印度国家政策研究室的一位叫切拉尼的教授,出了本书叫《水—亚洲的新战场》。整本书都在讲西藏的水利工程对印度的国家安全有影响,书里边大量借用了《西藏之水救中国》里的内容,很多新主意都被用作论据。

这本书其实没啥特别值得一提的地方,因为切拉尼他本身就是印度国内的鹰派分子。书里还特别提到对尼赫鲁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感到不满,还说印度应该“提前做准备,把地区问题国际化”,明显就是想让美国插手。你想这人写的书能有多客观?不过,印度长期对中国抱有很深的担心,这书正好击中他们的要害,所以在印度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从那以后,印度的一些行动都明显受到这书的影响,给我们在西藏搞水利工程带来不少麻烦。

其实咱们在雅江开发这块儿,对印度还算挺宽容的,2014年甚至让印度的水利专家直接进西藏测量水文数据,每次建电站也都及时通知印度,电站周边没有修大水库,基本上对印度没啥影响。

倒是印度自己不讲信誉,一面反对我们搞水利工程,一面又在自己境内推行北水南调和内河联网,这两个项目都需要直接引导河水,简直就是明抢水源,完全不考虑下游一亿孟加拉人民的生存问题。还在拉维河上游修大坝,宣称一滴水都不给巴基斯坦留,完全没有顾忌,跟强盗差不多。

所以咱们也没必要背着啥包袱,按自己的节奏走就行,既不搞霸道,也不当老好人,该吵架就吵架,别在手底下停下来。

墨脱这个电站,估算每年能发出3000亿千瓦时的电,足够满足3亿人的用电需求,这对咱们实现双碳目标、降低能源依赖,真是意义重大。

其实,电只算是迈出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它要撑起中国接下来两个超级行业的变革。一方面是新能源车行业的革新,带来大量高压平台上线,电量需求会翻几番;另一方面则是大模型时代,计算中心对电力的消耗将变得极为庞大。目前,我国的机柜功率基本在4到6千瓦之间,6千瓦及以上的占比达到32%。咱们国家现有的机架数超过3000个,规模超过15兆瓦的大型数据中心就有三百多个。华为、阿里等互联网巨头那些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机架,甚至超过1万个,耗能惊人。据《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绿色算力指数白皮书》预计,到了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的能耗总和可能会突破4000亿千瓦时。

要想未来中国经济真正取得胜利,光靠别的还不够,电力得跟上,要不然就捉襟见肘。所以,这个时候建电站,简直是在“瞌睡时递枕头”,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能等到大问题出现再去补。

还有个挺难说出口的原因,就是建电站的时候,要把那些大型机械开到那些崇山峻岭里,路得提前修得更好,否则怎么运输设备嘛。路修好了,不用浪费吧,偶尔运点坦克也行啊,装甲车也没问题吧。要真啥都不跑,这种投放实力放在哪儿,实际上也是一种威慑力。

关于宣传方面,保持低调挺好,像“什么什么救中国”那样的标题,虽然在自媒体上还能吸引点眼球,但要是在正式的出版物里,还是少说为妙。要不然,可能会被一些人利用,不太划算。

毕竟很多国家都挺敏感,要是随便说点啥就容易激起反应,我们不怕麻烦,但也不会主动惹事。

#AIGC热点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