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项南参加梁明德追悼会,任仲夷不解问其关系,项南:他是我爹
发布日期:2025-08-10 01:34 点击次数:201
78年项南参加梁明德追悼会,任仲夷不解问其关系,项南:他是我爹
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比如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及两个弟弟都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儿子毛岸龙、女儿毛岸红失散后,一直杳无音讯。
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之一,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的家庭也是如此。他的父亲梁明德是中共地下工作者,曾经化妆送出紧急情报,为反围剿的胜利立下大功。
后因形势危机和工作需要,父子俩改名换姓,一家人天各一方,历尽艰险,直到近20年后,才得以团聚。
因为过于低调,在梁明德去世后的追悼会上,任仲夷还不解地问项南与逝者是什么关系?项南回答:“他是我亲爹!”
项南一家充满悲欢离合的故事,堪称传奇。
项南
立下奇功的红色特工
梁明德真正的名字叫做项与年,1894年出生于福建连城县朋口乡。24岁那年,项与年从在南京做法官的堂兄项廷爵那里接触了革命思想。
1925年秋,项与年在浙江右甲小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比较密切的时期,国民党海外部部长彭泽民见项与年会说福建话、广东话、客家话等多种方言,胆识过人,活动能力较强,于是派他去南洋领导工人运动,宣传革命思想,并在华侨中为北伐战争筹款。
1926年,项与年来到印尼的婆罗洲三马林达市,这里当时还是荷兰的殖民地。项与年豪爽大气、好交朋友的性格在侨胞中很受欢迎。他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在当地成立了5个党支部,发展了一批党员。
项与年
1927年劳动节,项与年组织华侨上街游行示威,控诉帝国主义对华侨的迫害,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反对殖民者。游行遭到当局军警镇压,项与年被捕入狱。
经广大华侨和大使馆交涉,在被关押了五个月后,项与年被殖民当局驱逐出境 。
项与年回国后,共产党正面临着白色恐怖,被迫转入地下活动。项与年辗转联系上了党组织,被派往上海中央特科三科工作。
特科是由周恩来亲自领导的中央情报机关,下设四个科。项与年所在的三科又称保卫科,负责保卫党中央和锄奸、惩治叛徒等特别行动。项与年在特科成长得很快,接连参与了多项行动。
1929年8月24日,由于中央军委秘书白鑫叛变,农民运动领袖彭湃等中共负责人在会议中被捕,周恩来因故没有参会而逃过一劫。项与年和三科的同志们奉命营救彭湃等人。
四一二
8月28日,当囚车驶出警察局时,行动队员准备劫车,不料枪支因黄油过多而无法打响,错失了救出彭湃的机会。
8月30日,彭湃等四位领导人被国民党特务在上海龙华杀害,年仅33岁。
周恩来大为震怒,决定除掉白鑫。因为白鑫处于国民党的严密保护之下,项与年与队友经过多次侦查,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
1929年11月11日深夜,白鑫在众人的簇拥下走出了藏身的范公馆,准备上车转移去南京。
就在此时,特科行动了,只见一辆轿车风驰而至,到白鑫身旁时紧急刹车。项与年从车上跳下,抬起右手,对准白鑫连开三枪后,迅速上车消失在夜色中。整个动作又快又准,一气呵成。项与年等人成功地完成了这次锄奸任务。
周恩来
1931年4月。三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中央机关被迫全部撤离上海。项与年因为机智勇敢,受命去国民党江西德安保安司令部潜伏。保安司令莫雄与特科领导人李克农关系密切,一直暗中支持共产党。
因为莫雄与红军有着默契,他的防区比较稳定,经常受到上级表扬。曾经获得江西省“剿共”第一名的好成绩。蒋介石还给德安地区颁发了“模范区”的嘉奖令。
为了彻底剿灭江西苏区红军,1934年9月,蒋介石亲临庐山牯岭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
德国军事顾问建议集结150万大军像铁通一样,从四面八方向中央苏区同时推进,逐渐缩小包围圈,以达到封锁、消灭红军的目的。
蒋介石将其命名为“铁桶围剿计划”。会议同时下发了详细的进攻日期、部队分布、行动路线、武器装备和联络方式等作战方案。
蒋介石
这次会议的等级为“绝密”,参会者为赣、湘、鄂等五省的主席和高级将领。莫雄因为前段时间表现“出色”,被通知列席会议,从而获得了这个绝密的作战计划。会议结束后,莫雄火速赶回德安,赶紧召集项与年商量对策。
项与年看完计划后,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如果敌人的合围阴谋得逞,中央红军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项与年深感十万火急,他得尽快将情报告诉党中央。于是他请莫雄先将“铁桶围剿计划”的概要通过保密电台发送给中央特科。
他将计划的详细内容通过密写药水写在一本字典上面,自己装扮成一名教书先生,连夜朝中央苏区所在地瑞金赶去。项与年一路上要经过数十道关卡,十分危险。
莫雄
他尽量挑山路和小道绕过敌军检查站,如果实在避不开,他也能从容应对过关。就这样,他从九江顺利地经过了南昌。但是越靠近瑞金,敌人的哨卡越多,盘查也更加严密,项与年觉得扮成老师已经不太安全。
为了将情报顺利送达,他找到一个秘密联络点,将情报重新密写到几张纸上,折叠好后缝入鞋底中间。
他采取昼伏夜出的策略走山路继续前进。
在即将进入敌军与红军的交界线时,项与年把衣服在树干上磨破,弄得蓬头垢面,化妆成了乞丐模样。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项与年一狠心,忍痛用石头敲掉了几颗门牙。
敌人哨兵见到这个又脏又臭地“叫花子”后,果然唯恐避之不及,赶紧让他通过了关卡。就这样,项与年一路上风餐露宿,经过6天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了中央苏区。
项与年
当他将这份绝密情报递给周恩来时,大家都为他的这份赤胆忠心而感动不已。党中央根据项与年送来的情报,迅速做出了相应的部署。
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军队按计划大兵压境,而红军主力已经向西突围转移,开启了万里长征,蒋介石自认为万无一失的图谋落空了。毛泽东在评价这次突围时说道:“搞情报的同志是立了功的!”
长征途中,项与年接到了去南京执行任务的命令。不料,他刚出车站,就被国民党特务抓捕了。幸亏他证件齐全,敌人对他的看管并不十分严密。
项与年趁机逃离了魔窟,一路辗转奔波,于一个月后回到福建的家中避风头,与儿子项南度过了最长的一段时光,而且一家子还过了一个团圆的春节。
周恩来
1935年春节刚结束,项与年结束了一个多月的隐居生活,受特科指派,到香港从事抗日、统战工作。一家人从此天各一方,近20余年后才得以相见。
项与年完成香港的任务返回内地时,上海地下党遭到了敌人的破坏,他的身份已经暴露,他只得改名为梁明德,从此梁明德的大名一直沿用到他去世。
上级指示他直接回天津继续从事情报工作。
后来,梁明德长期留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协同李克农、王世英等人做西北军和东北军高层的工作。抗战胜利后,项与年随359旅进军东北。
新中国成立后,梁明德在东北各地担任过建设厅、工业厅、农村厅等单位的主要领导职务,后在东北人民政府担任高级监察专员。生活安顿下来后,梁明德终于有空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
上海
为革命奔波,妻离子散
项与年与妻子王村玉从小一起长大,王村玉是项与年的童养媳。后来因为家庭生活困难,父母将他俩过继给了开药店的堂叔,项与年也因此读完了私塾。
项与年与王村玉成年后结婚成家,于1918年11月在老家朋口乡文坊村生下了儿子项崇德,也就是后来的项南。项与年的一生与妻儿聚少离多。
项崇德8岁那年,项与年就离开家乡去了南洋。一年后,项与年狼狈不堪地回来了。他对家人说是在那边做生意被骗亏本了。
回国后不久,项与年再次告别家人,奉命赴上海加入了中央特科。他的公开身份是南京华侨事务委员会科长,同时还担任勃生路复生小学的校长。
项与年家人
1929年,项与年回福建办事,顺便回了一趟老家,项崇德又一次见到了父亲,十分高兴。妻子王村玉多多少少听说了外面关于革命的一些传说。她担心地问丈夫:“你一直在外漂泊不着家,到底是在做什么生意?”
项与年见妻子有所怀疑,于是如实相告:“我做的事情比生意重要得多,我们是要让穷苦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王村玉完全明白了,她清楚地知道丈夫做的事情很危险,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尽管她十分支持丈夫的事业,但心里还是不由得多了几分担心。
为了便于掩护工作,1930年,项与年将王村玉和儿子、女儿接到了上海生活。一家人终于又团聚在了一起。因为家里经常有地下党员前来串门,王村玉严厉教育孩子,只管吃饭读书,不要过问父亲的事情,在外面不要多嘴!
上海
两年后,项与年离开上海打入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担任莫雄的机要秘书,留下王村玉独自一人在上海抚养儿女。国民党数次“围剿”失利后,对上海的中央特科展开了疯狂地搜捕。
项与年家所在的联络点被敌人发现,王村玉与7岁的女儿被逮捕入狱。项崇德因为在南京强恕园艺学校读书而幸运地躲过一劫。
王村玉在监狱中经历了敌人严酷的审讯。但她坚称自己是一名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不知道丈夫的信息。
敌人一无所获,在关押了几个月后只得将王村玉释放。遗憾的是,因为监狱条件恶劣,女儿患上了骨锥结核病。出狱后,王村玉依然没有项与年的消息,她也没有生活来源,已经无法在上海呆下去了。
莫雄
于是,一家三口在照相馆照了最后一张合影后,王村玉带领孩子回到了福建老家。王村玉回到老家继续种地维持生活,不久,女儿因病情加重无钱医治而死亡。
王村玉再次遭受重大打击,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她黯然离开了老家,开始四处乞讨流浪。为了革命事业,项与年一家从此天各一方,妻离子散。
项崇德早在上海就受父亲的影响,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接受了革命思想。
1932年,他回到福建后,在长乐县谋得了一份园艺工作,同时积极参与抗日抗救亡工作。1938年,项崇德加入了共产党,担任福建顺昌抗敌剧团团长,并在闽清县发动群众抗日。为了工作方便,他改名为项南。
1941年,项南借道香港转赴苏北加入了新四军,后来一直留在苏北工作。因为工作出色,项南的职务一路上升。
项南
1949年初,项南担任苏北11分区东南县支队政委。
他受谭震林委派带队去北平参加了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不料,开完会回来后,东南县支队进展神速,已经随着大部队渡过了长江。
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得知项南刚从北平开完青年代表大会回来,他当即立断,将项南留在了地方工作,让项南负责组建皖北区青年团。
新中国成立后,项南顺理成章成为了青年团安徽省委书记。
项南
分别近二十余载后,父子重逢
解放后,项南也开始寻找自己的父母亲。可是当时信息不畅,又经历过漫长的战乱年代,加之父子俩又都改了名字,要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对方,谈何容易?
母亲王村玉一直在闽西大山中乞讨为生,解放后,她也到处打听丈夫和儿子的消息,一直毫无结果。
有一次,上级来革命老区登记失散人员名单时,王村玉上报了个人信息。
项南偶然间看到了这本花名册,他借来仔细查找,惊喜地在名单中发现了母亲的名字。王村玉苦尽甘来,成功地与儿子团聚。
随后,项南母子又开始四处寻找项与年,已近改名的梁明德也在四处打听他们的下落。可是因为父子俩都改了名字,这给寻亲增添了不少难度。梁明德只知道儿子曾经在皖北一带工作过,恰巧老战友曾希圣正担任安徽省委书记。
曾希圣
于是,梁明德给曾希圣写了一封信,拜托他帮助寻找儿子项崇德,他还在信中提供了一些相关信息。
曾希圣收到信后,让组织部门查了一下姓梁的干部,并没有符合条件的人。
无巧不成书,他又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团省委书记项南,这就闹出了让“项南”寻找“项崇德”的笑话。
项南听完曾希圣的介绍后,觉得自己不仅名字能对上号,其他各方面无论是家乡的情况,还是在上海法租界生活的经历也都完全相符。
最后他还记起来了曾希圣就是当年经常来他家开会的“胡子叔叔”。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曾希圣完全可以断定项南就是梁明德正在苦苦寻找的儿子。他大喜过望,连忙将喜讯告诉了梁明德。
项南等人
项南也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介绍了自己和母亲的情况。因为两人相隔遥远,加上工作繁忙,一直没能见上面。
1953年,项南去北京开会,父子俩相约在北京见面。时隔18年后,父子在颐和园再度重逢,百感交集。
他们都极为低调,相认后并没有大肆宣扬,两人也没有改回原名。曾希圣1968年去世后,就很少有人知道他俩的父子关系了。
1978年10月2日,时任农业机械部副部长的项南率领代表团出国考察。正准备登机时,收到了父亲在福建龙岩去世的噩耗。“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项南只得含泪出发,让妻子回去料理父亲的后事。
项南
11月7日,辽宁省委为梁明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项南和夫人赶往沈阳出席。辽宁省委书记任仲夷有些奇怪,他认为项南与梁明德应该没有什么交集。于是,他问项南:“你和梁老之前认识?”
项南只得揭开这个谜底,他回答道:“他是我亲爹啊。”
任仲夷十分吃惊,当他听完项南的介绍后,没想到梁明德父子如此低调,不由得感慨万千。旁边的人听后,也都是敬佩不已。
梁明德的一生堪称传奇,他的大半生在党的隐蔽战线工作。冒着生命危险送出了至关重要的情报。他的一家受连累四处颠沛流离,做出了重大牺牲。幸运的是,全家终于在解放后得以团圆。他们父子低调相认的过程传为一段佳话。
项南
1982年2月,项南出任福建省委书记,他在福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功地建设了厦门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他为福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退休后,项南出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继续发挥余热。
梁明德如泉下有知,应为此感到欣慰。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